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谛的意思、俗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谛的解釋

(1).佛教語。佛教依照事物的現象而闡發的淺明而易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稱“世谛”、“世俗谛”,與“真諦”相對。 唐 李邕 《海州大雲寺禅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 明 宋濂 《重塐釋迦文佛卧像碑銘》:“本則真諦,迹則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議之事,烏可以異觀哉?” 範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所謂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

(2).引申指淺陋的道理。 吳骞 輯《扶風傳信錄》附錄引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聞座客方談《易》, 采蘋 笑曰:‘諸君所説,皆俗諦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谛(sú dì)是佛教術語中的重要概念,指世俗認知中的真理,與“真谛”(勝義谛)相對,共同構成佛教“二谛”理論的核心框架。以下從漢語詞典及佛學角度解析其含義:


一、字義解析

    • 本義指社會習俗、大衆認知。《說文解字》釋為“習也”,引申為世間、凡俗。
    • 在佛教語境中,指基于感官經驗與邏輯推演的世俗世界。
    • 原意為真實不虛之理。《說文解字》注“審也”,佛經中特指對真理的洞察(如“四聖谛”)。
    • 俗谛即世俗層面公認的真理。

二、佛教哲學定義

俗谛指世間普遍接受的相對真理,包括:

權威出處: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定義俗谛為“凡俗所知之理”,強調其“依世間常識而立,為真谛之基礎”。

《成實論》卷十一闡明:“諸佛依二谛說法,俗谛明現象,真谛顯空性。”


三、與真谛的辯證關系

佛教強調二谛相輔相成:


四、漢語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釋:

“俗谛:佛教語。指世俗人所認識的真理,與‘真谛’相對。……如認為事物實有、因果不虛等。”


五、學術參考文獻

  1. 佛典原典
    • 《中論·觀四谛品》(龍樹著):系統論述二谛思想。
    • 《大乘玄論》(吉藏撰):詳釋二谛的哲學辯證。
  2. 現代研究
    •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分析二谛在印度佛教中的演變。
    • 印順《中觀今論》:闡釋中觀學派對俗谛的定位。

俗谛作為佛教認識論的關鍵概念,既是理解世間現象的工具,亦是通向究竟真理的橋梁。其價值在于平衡現實與超越性,為修行者提供循序漸進的智慧路徑。

網絡擴展解釋

“俗谛”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與“真谛”共同構成“二谛”理論,主要含義如下:

1.基本定義

俗谛(又稱“世谛”“世俗谛”)指佛教依照事物的表象和世俗經驗所闡發的道理,是普通人能理解的相對真理。例如,世間認為存在的生滅、因果等現象,均屬于俗谛範疇。

2.與真谛的關系

3.佛教哲學意義

4.宗派解釋差異

5.引申含義

在世俗語境中,“俗谛”也可泛指淺顯的道理或常言俗語,但這一用法較少見,核心仍屬佛教術語。

俗谛是佛教為適應世俗認知而建立的相對真理體系,既是接引衆生的方便法門,也是通向終極真理的階梯。其核心在于通過現象與本質的雙重觀照,實現智慧的升華。

别人正在浏覽...

哀嗟補集菜地長生鐘赤壤春陔儲蓄銀行從臣大俥撢甩子獨處愁芙蓉苑負土更年期綜合征割損乖乖廣侈盥頮谷蠡咕溜溜鍋貼兒國憲哈密畫角黃棍皎皎孑遺敬慎鏡象駿麗苦春頭萊蕪密密疏疏蜜杏逆謀牛膝偏陬樸直遷延時日鳅鮀凄屑桑樞商鞅量擅壑專丘梢尾視履術羹松閑徒配剜肉做瘡瓦殶委羸威尊文明戲無朕鄉氣铦穎喜報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