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佛教依照事物的現象而闡發的淺明而易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稱“世谛”、“世俗谛”,與“真諦”相對。 唐 李邕 《海州大雲寺禅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 明 宋濂 《重塐釋迦文佛卧像碑銘》:“本則真諦,迹則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議之事,烏可以異觀哉?” 範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所謂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
(2).引申指淺陋的道理。 吳骞 輯《扶風傳信錄》附錄引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聞座客方談《易》, 采蘋 笑曰:‘諸君所説,皆俗諦耳。’”
“俗谛”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與“真谛”共同構成“二谛”理論,主要含義如下:
俗谛(又稱“世谛”“世俗谛”)指佛教依照事物的表象和世俗經驗所闡發的道理,是普通人能理解的相對真理。例如,世間認為存在的生滅、因果等現象,均屬于俗谛範疇。
在世俗語境中,“俗谛”也可泛指淺顯的道理或常言俗語,但這一用法較少見,核心仍屬佛教術語。
俗谛是佛教為適應世俗認知而建立的相對真理體系,既是接引衆生的方便法門,也是通向終極真理的階梯。其核心在于通過現象與本質的雙重觀照,實現智慧的升華。
俗谛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普遍流傳的常言或格言。它是對人們日常生活中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俗谛的部首是人,由8個筆畫組成。
俗谛一詞最早見于《論語·述而》:“望其項背,彌縫其齊。”“谛”在此處表示總結、概括的意思。後來,人們将這一形容智慧格言的詞彙與“俗”連用,形成了“俗谛”的詞語。
俗谛的繁體字為「俗諦」。
古代漢字寫法中,在《說文解字》中,俗谛的形狀為「書」和「」,表示總結智慧的典籍和智者的箴言。
1. 這個俗谛對于生活中的處事态度很有啟發作用。
2. 他經常引用古代智者的俗谛來教育學生。
俗語、諺語、格言、箴言、道德經、經典、章句、典故
金句、名言、至理名言、智言、警句
愚谛、庸言、廢話、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