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貪驩 ”。貪戀歡樂。《敦煌曲·喜秋天》:“何處貪歡醉不歸,羞向鴛衾睡。”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詞:“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宋 王令 《寄洪與權》詩:“貪驩不知久,歲律忽移再。”
“貪歡”是一個漢語詞語,由“貪”(貪婪、追求)和“歡”(快樂、喜悅)組成,核心含義是貪戀歡樂,通常帶有貶義,指過度沉迷享樂而忽視其他責任或長遠利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指對歡樂的過度追求,常表現為隻顧眼前享樂而忽略現實或後果。例如李煜《浪淘沙》中的名句:“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即表達了對短暫歡愉的沉溺。
情感色彩
多含貶義,強調“貪”的負面性,如《敦煌曲·喜秋天》中“何處貪歡醉不歸”暗含對放縱行為的批判。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出處,可參考《漢典》或古典詩詞集。
《貪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追求享樂、放縱歡樂,過度追求歡愉而不顧道義或責任。
《貪歡》的拆分部首為貝(貝殼),筆畫為12畫。
《貪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杜牧的詩句:“貪歡豈止直須歡?”後來成為了常用的成語。
《貪歡》的繁體字為「貪歡」。
在古代,《貪歡》有時候使用「貪歡」的寫法。其中,“貪”指追求、貪戀,“歡”指喜悅、歡樂。
他整天沉迷于娛樂活動中,真是過度貪歡。
貪心、貪婪、貪財等。
縱欲、放縱、放蕩。
節制、克制、自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