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的思慮或憂念。《後漢書·胡廣傳》:“稽之典經,斷之聖慮。”《三國志·吳志·樓玄傳》:“今海内未定,天下多事,事無大小,皆當關聞,動經禦坐,勞損聖慮。” 唐 張固 《幽閑鼓吹》:“ 宣宗 視遠郡謝上表,左右曰:不足煩聖慮也。”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宣仁 答雲:此自有所處,不煩聖慮。” 清 龍啟瑞 《上梅伯言先生書》:“又上之則有宰相風示意旨,謂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上煩聖慮。”
“聖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聖慮”指帝王的思慮或憂念,多用于臣子對君主的勸谏或奏章中,體現對帝王決策的關切。例如《後漢書》提到“稽之典經,斷之聖慮”,意為通過經典考究後由帝王決斷。
字義分解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代史書和奏章中常見。如《三國志》提到“勞損聖慮”,指國事繁重使帝王憂心;唐代張固《幽閑鼓吹》記載臣子勸皇帝“不足煩聖慮”,意為無需帝王過度操勞。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兩類語境: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查看、4、6等來源。
《聖慮》是一個成語,表示指出于對國家、民族的憂慮和擔心。它意味着對禍亂和危險的深刻關注和警覺。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忠誠于國家的人,以及對國家興衰存亡有着深刻思考的人。
《聖慮》由“聖”和“慮”兩個字組成。
“聖”字的部首是“囗”,它是指四面包圍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5。
“慮”字的部首是“心”,它是指心思、思考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12。
《聖慮》從《左傳·昭公七年》中的“臣聞于天,聖人不事生禍,事已而盡憂聖慮矣”一句話中得到源頭。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聖慮”這個成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聖慮」。
古代漢字以繁體字為基礎,所以“聖慮”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為國家的前途感到憂慮不安,時刻懷有聖慮。
2. 作為一名忠誠的官員,他時刻保持着聖慮,為國家的穩定盡力而為。
1. 聖人
2. 聖善
3. 聖明
憂國憂民
國是民心
忠心耿耿
漠不關心
無動于衷
不思禍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