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檢正官的意思、檢正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檢正官的解釋

宋 代官名。中書省、門下省皆置,掌糾正省務。 熙甯 三年始置,旋罷, 建炎 、 紹興 間屢置屢罷。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二》:“中書檢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給楷書一人,録淨而已。”《宋史·高宗紀四》:“丙午,復置中書門下省檢正官。”參閱《宋史·職官志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檢正官是中國古代監察體系中的職官名稱,主要職能為稽查、核驗公文與政務。該官職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檢正房”制度,宋代正式确立為中央機構常設職位,隸屬中書門下省。南宋時期,檢正官改隸尚書省,分設五房檢正公事,負責審查六部文書并糾舉行政疏漏。

其核心職責包含三點:一是複核朝廷诏令、奏章等公文的格式與内容合規性;二是監督官員行政流程,對違反律例或程式的行為提出駁正;三是參與重大案件審理,确保司法文書的準确性。據《宋會要輯稿·職官三》記載,元豐改制後檢正官可“舉劾稽違,點檢催驅”,具有直接彈劾失職官員的權力。

該官職的設立體現了古代文書行政與監察制度的高度結合。元代以後,隨着行省制度發展,其職能逐漸被按察使、都事等官職分流。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檢正官制度對明清六科給事中體系的形成具有承啟作用(參考: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1997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檢正官”一詞在曆史與語義上有兩層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作為宋代官職

  1. 基本職能
    檢正官是宋代在中書省、門下省設置的官職,主要職責為審核、糾正政務疏漏,确保中央機構行政規範。其名稱由“檢”(核對、糾正)與“正官”(官員)組合而成。

  2. 曆史沿革

    • 始置與廢除:宋神宗熙甯三年(1070年)首次設立,但很快廢止;南宋建炎、紹興年間多次複置又罷免。
    • 機構設置:每房(部門)設一人,最初由京朝官擔任,元豐改制後一度撤銷,後恢複。
    • 運作特點:據《夢溪筆談》記載,中書省檢正官不配備下屬吏員,僅配文書人員輔助記錄。

二、作為成語的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檢正官”可比喻能夠發現并糾正錯誤的人或角色,強調其監督與糾偏功能。這一含義源于宋代官職的核心職責。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制度細節,可參考《宋史》等古籍或專業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敗華搬逗剝壞本宮柴草稠疊杵糠唇齒醋滴滴等額選舉跌踣對答踱頭踱腦惡境頭蜂猜蝶觑憤嫉跪安辜限海戶何以璜鼎黃香獲成挢枉過正季次井華水靜悄谲功浚洌鞠院闊迥老牌冷水澆頭兩柱錢流瀾馬明菩薩冒名接腳諾仕偏躬翲忽拚死普遍輕飈棄養榷醋熱麻麻仁德堂軟梏儒仙食葛石亭殊異馊主意天鬼塗次徒庸無陂武誼蝦酣顯處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