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歎恨的意思、歎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歎恨的解釋

歎息怨恨。《三國志·蜀志·魏延傳》:“ 延 常謂 亮 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唐 杜甫 《苦戰行》:“幹戈未定死壯士,使我歎恨傷精魂。” 明 李贽 《讀史·楊升庵集》:“於是乎前而生者,猶冀有待於後世;後而生者,又每歎恨於後時。”


歎息抱恨。 清 王韬 《淞隱漫錄·窅娘再世》:“入室,已不見女,幾上留書訣别。生嘆恨發狂,削髮入山,不知所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歎恨是漢語中表示歎息與遺憾交織的複合情感動詞,其含義可從詞義分解、詞源演變及文學應用三方面解析:

  1. 詞義分解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歎”指因感慨而呼出長氣,如歎息;“恨”在此語境中側重遺憾、懊悔之意。二者組合後,詞義重心落在“因現實與期望不符而感歎并心生遺憾”的複合情感表達上,例如《資治通鑒》中“将士皆歎恨不能決戰”即體現對未達目标的深切惋惜。

  2. 詞源演變

    《漢語大詞典》追溯該詞至漢代典籍,早期多用于描述曆史事件中人物對時局的無奈,如《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呂後“噓唏歎恨”劉邦廢太子未果之事,展現個人面對既定事實的怅惘。唐宋時期逐漸擴展至文人抒發懷才不遇之情,如杜甫詩中“撫事煎百慮,歎恨在中年”。

  3. 語境用法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常與“心中”“不禁”等副詞搭配,如“歎恨平生未盡志”(錢鐘書《圍城》)。與近義詞“怨恨”相比,“歎恨”更強調情感的内斂性與現實不可逆轉性,而“怨恨”則偏重對外界的不滿情緒。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史記》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歎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歎恨”指因遺憾、不滿或憤懑而産生歎息與怨恨交織的情感,具體表現為:


二、出處與用例

該詞在古籍和文學作品中常見:

  1. 《三國志·蜀志·魏延傳》:魏延認為諸葛亮膽怯,感歎“己才用之不盡”,表達懷才不遇的憤懑()。
  2. 杜甫《苦戰行》:通過“歎恨傷精魂”描寫戰争對将士的摧殘,體現深重悲憤()。
  3. 明代李贽《讀史·楊升庵集》:用“歎恨于後時”表達對曆史錯位的遺憾()。

三、近義詞辨析


四、情感層次

“歎恨”的情感具有雙重性:

  1. 内向性:對自身際遇的感慨(如懷才不遇);
  2. 外向性:對客觀環境的不滿(如戰亂、不公)。

提示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若需更多例句或語義演變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順取容雹布北渚鞭責禀貸博雜逋遁慚汗常平倉馳結萃類洞蠻芳醪非愚則誣饙飯風驷符拔敷述凫渚改嫁幹淨哥白尼鬼張鬼智恢達澆溉結舌杜口進退狐疑嫉貪如雠極豔考評空穴來風列兵笭突流落風塵耄年沒是處妙算暝曚偏駮骈拇枝指錢湖乾馬情恕式盤適性任情施助收要舜日堯年溯測孫郵貪躁田田岧岧拖腸蛙鳴蟬噪王守仁偉男子相輔而行效德鞋弓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