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歎息怨恨。《三國志·蜀志·魏延傳》:“ 延 常謂 亮 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唐 杜甫 《苦戰行》:“幹戈未定死壯士,使我歎恨傷精魂。” 明 李贽 《讀史·楊升庵集》:“於是乎前而生者,猶冀有待於後世;後而生者,又每歎恨於後時。”
歎息抱恨。 清 王韬 《淞隱漫錄·窅娘再世》:“入室,已不見女,幾上留書訣别。生嘆恨發狂,削髮入山,不知所終。”
“歎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歎恨”指因遺憾、不滿或憤懑而産生歎息與怨恨交織的情感,具體表現為:
該詞在古籍和文學作品中常見:
“歎恨”的情感具有雙重性: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若需更多例句或語義演變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歎恨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因為遭遇不幸或不如意的事情而感到悲傷和遺憾。歎恨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是“又”和“忙”,表示一個發出歎息聲的人。
“歎”是由“口”和“另”兩個部首組成,表示通過口中的聲音來表達情感。它的簡化字是“叙”。它的總筆畫數為5,其中“口”部3畫,“另”部2畫。
“恨”由部首“忄”和“艮”組成,表示内心的不滿和痛苦。它的繁體字是“恨”。它的總筆畫數為9,其中“忄”部3畫,“艮”部6畫。
“歎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古代,人們經常通過形聲符號來表達情感。歎恨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歎”和“恨”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完全一樣,但整體意義相似。
例如,古代的“歎”字可能是由兩個相同的部首“口”組成,形狀類似“哀”的左半部分。而古代的“恨”字可能是由象征心髒的“心”和另一個表示病痛的部首組成。
在句子中,我們可以使用“歎恨”來表達對不幸或遺憾的立場或感受。例如,“他歎恨地歎息着,回憶起他失去的機會。”
一些相關的詞彙包括:“歎息”(表達悲哀或遺憾)和“悲傷”(表示悲痛或憂傷)。一些反義詞包括:“歡喜”(表示快樂或高興)和“滿意”(表示滿足或心滿意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