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謂船艙底部用以避水或載物的襯闆。《釋名·釋船》:“舟中牀以薦物者曰笭,言但有簀如笭牀也。南方人謂之笭突,言溼漏之水,突然從下過也。” 畢沅 疏證:“《太平禦覽》引無南方以下十八字。案今船底上有襯版,水或浸淫而入,其最低者曰水倉,常時去之,名曰刮潮,與此誼合,故不據删。”
笭突(líng tū)是古代船舶結構中的一種部件,具體含義和功能如下:
基本定義
笭突指船艙底部用于防水或承載物品的襯闆。這類襯闆通常鋪設在船底,既能防止滲水,也可作為放置貨物的支撐層。
詞源與名稱由來
根據東漢《釋名·釋船》記載,南方人稱其為“笭突”,因船底襯闆需應對潮濕環境,當水滲入時會“突然從下過”,即快速排出積水。清代學者畢沅進一步解釋,這類襯闆與現代船底的“刮潮”結構功能相似,均用于處理艙内積水。
結構與功能特點
笭突采用竹篾或木闆編織成席狀(類似笭床),兼具輕便與防水的特性。其設計不僅減少船體受潮,還可通過調整襯闆高度適應不同載貨需求。
文獻參考
該詞釋義主要源自古代訓诂學著作《釋名》及後世學者的考據,反映了古代船舶工藝的實用智慧。
《笭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人們指揮或端着竹竿在水中起底捕魚。
《笭突》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竹”部,右邊是“突”部。這個字共有11畫。
《笭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漁獵活動。人們使用長竹竿在水中起底捕魚,這就是《笭突》。
《笭突》的繁體字為「筤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笭突》的古漢字寫法為「籠突」。
1. 漁民們經常使用笭突這種方式來捕魚。
2. 我看到他站在橋上,拿着笭突在河中捕魚。
1. 笭網:指用竹竿和繩子等制作的捕魚工具。
2. 突擊:指突然出擊或迅速攻擊的行為。
3. 竹籌:指用竹子制成的計算工具。
捕魚、打魚、撈魚。
放魚、養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