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饙飯的意思、饙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饙飯的解釋

蒸熟的飯。《太平廣記》卷二○一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李德裕》:“ 杜豳公 悰 每早食饙飯乾脯, 崔侍中 安潛 好看鬪牛,雖各有所美,而非近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飯》:“寒食飯,饙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饙飯(fēn fàn)是古代漢語中對一種特定蒸飯方式的稱謂,其核心含義指将米蒸熟後,再加水複蒸的二次烹饪工藝。該詞源自先秦飲食文化,反映了古代炊事的精細化程度。以下從形義、古籍用例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解: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饙”的本義

    “饙”從“食”部(饣),表示與飲食相關;“賁”(fēn)為聲旁兼表意,暗含“蒸騰”的動态意象。《說文解字》釋為:“饙,炊釜溢也”,指蒸煮時蒸汽上湧的狀态,後特指蒸飯工藝。

    操作流程:首蒸至米半熟,瀝去米湯,再置于甑(zèng,古代蒸具)上加水複蒸,使米粒松散不黏。

  2. “飯”的所指

    此處“飯”泛指用谷物烹制的主食,先秦時期以粟(小米)、黍(黃米)為主,後包括稻米。


二、古籍文獻例證

  1. 《詩經·大雅·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

    其中“餴”即“饙”的異體,鄭玄箋注:“以饙饎,謂蒸飯也”,描述用遠處活水蒸飯的祭祀禮儀。

  2. 《爾雅·釋言》

    “饙、餴,餾也”,郭璞注:“飯之蒸熟曰饙,複蒸曰餾”,明确二次蒸制為關鍵步驟。

  3. 禮儀用途

    《周禮·天官》記載“饙食”用于祭祀宴飨,因複蒸後米粒幹燥松散,便于保存和分裝,符合禮制要求。


三、烹饪技術與文化背景


參考文獻溯源

  1. 許慎. 《說文解字》
  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3. 《毛詩正義》(鄭玄箋)
  4. 郭璞. 《爾雅注》
  5. 鄭玄. 《周禮注》
  6. 王利器等. 《中國古代文化史》

網絡擴展解釋

“饙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饙飯”指蒸熟的飯,其中“饙”為蒸煮之意。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飲食中的一種烹饪方式,強調通過蒸汽加熱使食物熟化。

2.文獻記載

3.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不常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語境中,現代漢語中多用“蒸飯”等更通俗的表達。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塵羹塗飯”“殘湯剩飯”等),可查閱《太平廣記》《北夢瑣言》等文獻,但需注意這些詞語與“饙飯”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背違辨白貶省磁針撮拾電視台颠頽诋賤抵局豆稭灰分化與整合襆頭膏脂虼蚤性弓月鼓震寒局合朝黑甕甕回眷護欄介白解碼近葉聚乙烯塑料開屠闿圛苦口師冷菜流屍龍輴龍氣邏吏緑葡萄嫚兒面無人色面陽木槅頻道七打八碁局情靈青龍車三釁詩侶釋侶失刑爽然自失雙譯水刷石粟金縮踡同志們土木瓦镫忘八羔子玮瓌文君早寡先聲後實遐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