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吃。 明 鄭仲夔 《耳新·志怪》:“雲是犬将軍獨自貪口,吾舉家實未破戒。”
“貪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古籍用例
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鄭仲夔《耳新·志怪》:“雲是犬将軍獨自貪口,吾舉家實未破戒”。此處描述因貪吃而引發的虛構故事。
另有家訓類文本引用,如“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強調克制食欲的道德意義。
現代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的是近義詞“貪嘴”(tān zuǐ)。例如魯迅在《采薇》中寫道:“老天爺也讨厭他們的貪嘴”,此處“貪嘴”與“貪口”含義相同,但更口語化。
“貪口”屬于漢語中的古典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描述現代場景中的貪吃行為,可優先使用“貪嘴”。如需查閱更多例句或文獻來源,可參考《耳新·志怪》及家訓類古籍。
貪口是指貪婪吃飲,指一個人貪吃貪嘴的狀态。
貪口的部首是口,共有4個筆畫。
貪口一詞由“貪”和“口”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貪”表示一種貪婪的心态,而“口”則表示口腹之欲。
在繁體字中,“貪”字寫作「貪」,而“口”字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貪字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貪的字形寫作「貪」,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部分為「芟」,下部分為「口」。
1. 他對美食貪口如命,經常以吃為樂。
2. 她貪口愛吃甜食,導緻牙齒出現了問題。
3. 他一直貪口,卻沒注意到自己的體重正在增加。
貪心、貪婪、貪心不足蛇吞象
貪嘴、暴飲暴食、嗜食
節制、克制、吝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