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略的意思、幹略的詳細解釋
幹略的解釋
指治事的才能與謀略。《三國志·吳志·諸葛恪等傳評》:“ 諸葛恪 才氣幹略,邦人所稱。”《隋書·李密傳》:“父 寬 ,驍勇善戰,幹略過人。” 宋 陳亮 《謝教授墓志銘》:“ 淳熙 三四年間, 三山 林穎秀 實之 作邑 永康 ,強敏有幹略,一邑不勞而辦。”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樞廷忌滿六人》:“設立軍機以後,必以大學士尚書侍郎之幹略優長,默契宸衷者為大臣。”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略的解釋 略 大緻,簡單,不詳細:大略。簡略。粗略。略微。略有所聞。略知一二。 省去,簡化:省略。忽略。其餘從略。 簡要的叙述:史略。要略。事略。 計謀:方略。策略。戰略。 搶,掠奪:侵略。攻城略地。 詳 筆
網絡擴展解釋
"幹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gàn lüè,其核心含義指治事的才能與謀略,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構成
- 幹:本義指“才幹、能力”,如《三國志》中評價諸葛恪“才氣幹略”,即強調其處理事務的才能。
- 略:意為“謀略、策略”,如《隋書·李密傳》提到李密之父“幹略過人”,側重指謀劃能力。
二、使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中,形容人物兼具實幹能力與戰略眼光。例如:
- 《陳仲恕五十初度贈詩》用“幹略尤超倫”贊頌陳仲恕的卓越才能;
- 清代薛福成提到選拔官員需“幹略優長”,即要求治理能力與謀略兼備。
三、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幹略”已較少使用,但在文史領域仍用于分析人物特質或曆史評價。其近義詞可替換為“才幹謀略”“文韬武略”等。
以上解釋綜合了《三國志》《隋書》等古籍用例,可參考來源進一步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略》這個詞的意思指的是概括或簡要的描述。它的部首是“幹”和“略”,其中“幹”的字義是幹燥或勤勉,“略”的字義是概要或簡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
《幹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幹略」,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有一些變體,但其中最常見的是「乾略」。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中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它們的基本含義是相同的。
以下是《幹略》的一個例句:「這本書提供了關于曆史的幹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其中的要點。」
《幹略》的相關組詞可以有「幹燥」「幹勁」「概略」「概要」等詞,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相似的概念。
另一方面,與《幹略》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詳細」「詳盡」或「詳述」等詞,它們強調對事物的充分、詳細的描述。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需進一步了解,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