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usque;offensive;be bumptions and sudden;rude] 冒犯;亵渎
秃巾微行,唐突宮掖。——《後漢書·孔融傳》
他跨了一步,躊躇地停了下來,感到忽然把韓雲程拉住,顯得有點兒唐突。——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
你是阮胡子,如何也來與祭;唐突先師,玷辱斯文。—— 孔尚任《桃花扇》
(1).橫沖直撞;亂闖。《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漢 鄭玄 箋:“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難禁制。”
(2).冒犯;亵渎。《後漢書·孔融傳》:“ 融 為九列,不遵朝儀,秃巾微行,唐突宮掖。” 唐 高適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 西晉 何披猖, 五胡 相唐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你是 阮鬍子 ,如何也來與祭;唐突先師,玷辱斯文。”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他跨了一步,躊躇地停了下來,感到忽然把 韓雲程 拉住,顯得有點兒唐突。”
“唐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áng tū,主要含義包括冒犯、亵渎、莽撞或突然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冒犯、亵渎
指言語或行為失禮,侵犯他人尊嚴或場合的莊重性。例如《後漢書·孔融傳》中記載:“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秃巾微行,唐突宮掖。”
橫沖直撞、亂闖
原指動物(如野豬)難以控制地沖撞,後引申為魯莽行事。如《詩經》鄭玄箋注提到:“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難禁制。”
突然、出乎意料
現代用法中也可表示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例如:“唐突的提問讓人措手不及。”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唐突》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行為、言語等突然、冒失,缺乏禮節和文雅。
拆分部首和筆畫:唐(又音作“堂”)由口和廴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7畫;突由穴和火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畫。
來源:《唐突》一詞來源于古代,唐朝時期的文字。這個詞最早的含義是指對當時唐朝皇帝所屬的唐突,不經過審慎考慮、突襲行動。
繁體:唐突的繁體字為「唐突」。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唐突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唐用 (入・中・屍) 組成,突用 (井・口・丿) 組成。
例句:他唐突地打斷了老師的演講,讓全場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組詞:唐突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語形成新詞,例如唐突無禮、唐突冒失等。
近義詞:冒犯、莽撞、粗魯。
反義詞:謹慎、謙和、文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