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舅的意思、伯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舅的解釋

(1). 周 王朝對異姓諸侯的稱呼。《左傳·僖公九年》:“王使 宰孔 賜 齊侯 胙,曰:‘天子有事于 文 、 武 、使 孔 賜伯舅胙。’” 楊伯峻 注:“天子謂同姓諸侯曰伯父或叔父,謂異姓諸侯為伯舅……《覲禮》所謂‘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同姓小邦則曰叔父’,未必然也。”《左傳·襄公十四年》:“昔伯舅 大公 右我先王,股肱 周 室,師保萬民。” 漢 賈誼 《陳政事疏》:“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

(2).母親的哥哥。 唐 元稹 《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憶昔 鳳翔城 ,齠年是事榮。理家煩伯舅,相宅盡吾兄。” 唐 李贻孫 《<歐陽行周文集>序》:“君於 貽孫 言舊故之分,於外氏為一家,故其屬文之内名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有《與鄭居方書》,皆可徵於集。”參閱 清 梁章鉅 《稱謂錄·母之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舅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稱謂,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語境分析:

一、親屬稱謂體系 《爾雅·釋親》明确指出"母之晜弟為舅,長者為伯舅,幼者為仲舅"(來源:《爾雅》古籍),在宗法制度下,該稱謂嚴格對應母親兄弟的排行次序。這種用法在《春秋左傳注》中得到佐證,如僖公二十八年記載的"伯舅昭考"即指母系尊長(來源: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二、政治尊稱體系 《禮記·曲禮下》載"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而"伯舅"特指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國首領的尊稱,如《國語·晉語》中周襄王稱晉文公為"伯舅"(來源:中華書局《禮記譯注》)。這種用法體現了周代"同姓不婚"制度下的外交禮儀。

三、語義演變考據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将親屬義項列為第一解釋,政治尊稱列為引申義項(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現代方言調查顯示,晉語區仍保留"伯舅"作為大舅的口語稱謂(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但在普通話中已逐漸被"大舅"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伯舅”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周王朝對異姓諸侯的尊稱

在周代禮制中,天子對異姓諸侯的稱呼為“伯舅”,以區别于同姓諸侯(稱“伯父”或“叔父”)。例如《左傳·僖公九年》記載,周天子賜胙肉給齊侯時稱其為“伯舅”,楊伯峻注指出這是對異姓諸侯的特定稱謂。這一用法體現了周代分封制下的宗法關系。

二、母親的兄長

唐代以後,“伯舅”逐漸演變為對母親哥哥的稱呼。如元稹在《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中寫道“理家煩伯舅”,即指母親的兄長。李贻孫的《歐陽行周文集序》中也用“伯舅”代指舅父。


補充說明

  1. 詞源依據:兩種含義均源自先秦文獻,第一層為政治性稱謂,第二層為親屬稱謂。
  2. 現代使用:當代漢語中“伯舅”已不常用,親屬關系多稱“舅舅”或“舅父”。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楊伯峻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闇澀八相備要邠風齒次稠人廣坐創業闆箠敕麤才鄧世昌奠基禮點水刁唆定時器丢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廢業風起水湧高曉聲輥軸國交洪喬禍福倚伏呼頭茭牧驕怒夾繞擠出解慢敬同進旅譏噪宼糧老姥立案兩辭淩歊立忠絡幕男事逆祀怯上妻略求親沙澀勝境滲勻十八子兒石母疏陳稅利水龍帶纾難說鐵騎兒隨事曭朗停凝同音王珧先親後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