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害人。《左傳·昭公元年》:“ 文子 曰:‘ 武 受賜矣。然 宋 之盟, 子木 有禍人之心, 武 有仁人之心,是 楚 所以駕於 晉 也。’”
"禍人"在漢語詞典中具有雙重詞性釋義,其核心内涵指向災禍的制造與承受關系。從名詞角度解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帶來災禍的人",特指通過主觀行為導緻他人遭受不幸的主體,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載"禍人者必禍己"的倫理警示,揭示加害行為最終反噬自身的因果規律。
動詞用法則強調客觀的損害過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為"使人受害",着重描述行為造成的被動性傷害結果。清代小說《鏡花緣》中"妖言禍人"的用例,即體現言語傳播對社會群體的危害性。該詞在構詞法上采用動賓結構,"禍"作動詞時承襲古漢語使動用法特征,如《說文解字》釋"禍"為"害也,神不福也",暗含超自然力介入的原始語義。
現代漢語研究中,王力《同源字典》指出"禍"與"過"存在音義關聯,揭示該詞隱含"超越正常界限而招緻惡果"的語義本質。魯迅《且介亭雜文》中"謠言禍人"的現代用例,則印證該詞在當代語境中仍保留着警示社會危害行為的功能。
“禍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禍人”意為“害人”,指通過行為或言語對他人造成災禍或傷害。拼音為「huò rén」,注音符號為「ㄏㄨㄛˋ ㄖㄣˊ」。
出處與典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元年》的典故:“子木有禍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此處用“禍人”與“仁人”形成對立,強調心懷害人之念與行善之心的對比。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述蓄意損害他人的行為或意圖。例如:“禍人之心”指存有害人的念頭,“禍國殃民”則擴展為對國家與民衆的危害。
相關詞語
注意: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禍人”,更常見于成語或文言引用。如需進一步分析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0537頁(見)。
邊面避課兵戟跛觋蠶蠒承命翠圍珠裹打逗蕩思倒屣等道東勝煤田陡亂頓膝惡耗恩寄繁暑忿言伏龜歌風怪言過程汗邪黑名冊候蟲建瓴金威捐獻眷佑渴塵萬斛雷峯斂手離晖漏渫陋邑鸾翔鳳翥亂源倫伍馬阮昧錯勉力墨工遷業輕侻趨附熱騰廈屋生齒日繁神色自若順口溜說明似曾相識松人甜香填淤鐵心石腸渟蓄僩然小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