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烏合。 唐 張九齡 《賀克捷狀》:“本是烏雜之徒,足徵破亡之漸。”《前漢書平話》卷中:“時 秦 朝陸沉, 山 東大擾,異姓并起,英雄烏雜。”
(2).引申指雜亂無紀律。 唐 白居易 《請罷兵第二狀》:“況神策官健,又最烏雜:以城市之人,例皆不慣。如此,忽思生路,或有奔逃。”
“烏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無序、混亂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獻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詞源與曆史用例
現代應用
總結來看,“烏雜”多用于古典語境,強調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需結合具體文意理解其貶義色彩。
烏雜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事物雜亂混雜、雜亂無章的狀态。
烏雜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劃。
烏雜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篇文章中,其中寫道:“事則以烏得名,亦餘之情也。”意為當事情雜亂無章的時候,就稱之為烏雜。由此可見,烏雜一詞在古代就已經存在.
烏雜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烏雜。
烏雜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烏雜。
1. 屋子裡烏雜不堪,仿佛被一陣風掀過。
2. 這個雜貨鋪裡擺滿了烏雜的小商品。
烏雜可以組成其他相關詞語,如烏七八糟、烏煙瘴氣、烏龍茶等。
混亂、雜亂、淩亂等為烏雜的近義詞。
整齊、井然、有序等為烏雜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