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統的意思、無統的詳細解釋
無統的解釋
(1).沒有系統。《朱子語類》卷一○五:“《孟子》若讀得無統,也是費力。”
(2).謂分裂割據,不得正統。《朱子語類》卷一○五:“又有無統時,如 三國 、 南北 、 五代 ,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統。某嘗作《通鑑綱目》,有‘無統’之説。”
(3).沒有統領。《西湖二集·胡少保平倭戰功》:“兵不可一日無将。部兵無統,要得 王滶 來營中管領。”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統的解釋 統 (統) ǒ 總括,總起來:統一。統率(刬 )。統帥。統攝(統轄)。統考。統籌。統戰。統共。統購統銷。 事物的連續關系:系統。血統。傳(俷 )統。體統。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無統"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史觀和正統論,尤其在《春秋》學和宋明理學語境中被深入讨論。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
字面基礎義與核心概念:
- "無": 表示"沒有"、"不存在"。
- "統": 指"統緒"、"統系"、"綱紀",特指政治上的"正統",即一個政權或王朝在法理、道德上承繼天命、延續華夏文明道統的合法性與連續性。
- "無統": 字面意思即"沒有正統"、"缺乏正統性"。它描述的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或對特定的政權,無法确立或不被承認其具有承繼天命、代表華夏文明核心道統的合法地位。
-
曆史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源于《春秋》學):
- 在解釋《春秋》經義時,尤其是公羊學派,認為孔子在記載曆史時,對于某些無法明确歸為正統的時期或政權,采用了特殊的書法。例如,在周天子權威衰落、諸侯争霸的時期(如春秋末期),或在新舊王朝交替、天下分裂的亂世(如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存在沒有公認的、唯一的合法中央政權的情況。
- 此時,"無統"意味着天下沒有公認的正統王朝,曆史書寫上無法像尊奉周天子那樣尊奉一個唯一的"正朔"(正統曆法紀年)。朱熹在《資治通鑒綱目》的凡例中明确提出"無統"的概念,将其作為紀年體系的一種類型(與"正統"、"列國"、"建國"、"僭國"等并列),用于處理那些分裂割據、沒有單一合法中央政權的時代。
-
哲學與政治思想層面的延伸:
- 對政權合法性的否定: "無統"是對特定政權在儒家道統觀下合法性的否定。它意味着該政權未能滿足"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占據中原、統一天下)等被視為正統的标準,或者其統治者的德行、得位方式(如篡位)被認為不足以承繼天命。
- 綱常倫理的失序象征: 在儒家看來,"無統"的時期往往伴隨着禮崩樂壞、君臣失序、道德淪喪,是天下大亂、綱常倫理體系崩潰的象征。它反映了理想政治秩序(大一統、尊王攘夷)的缺失。
- 曆史評判的框架: "無統"是後世史家(尤其是宋明理學家)評判曆史、進行曆史分期和書寫的重要理論工具。它體現了儒家以道德和秩序為核心的曆史觀。
-
現代理解與應用:
- 在現代漢語中,"無統"一詞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史學史、政治思想史或儒家經學的學術語境中。
- 其核心含義仍保留着缺乏正統性、沒有公認的合法繼承體系的意思,但已不再用于描述現實政治,而是作為一個特定的曆史哲學概念被理解和研究。
"無統"是一個源于中國古代史觀和儒家正統論的概念,特指在特定曆史時期(主要是分裂割據時代),天下缺乏一個被儒家道統觀所承認的、具有合法性的中央政權的狀态。它既是對曆史事實的描述(無公認正統),也包含了對該狀态下政權合法性的否定和對綱常失序的批判,是理解中國傳統曆史書寫和政治哲學的重要術語。
參考資料來源:
- 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凡例》中對紀年體系的劃分("無統"概念的典型出處)。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相關研究論著。
-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史書一家"等條目對曆代正統論的讨論(涉及"無統"背景)。可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日知錄集釋》。
-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系統梳理了包括"無統"在内的正統論發展史)。可參考相關學術著作。
- 《春秋公羊傳》及何休注等對"王正月"、"大一統"的闡釋("無統"思想的理論源頭)。可參考《十三經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無統”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及使用語境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沒有系統
指事物缺乏條理或邏輯結構。例如,《朱子語類》提到:“《孟子》若讀得無統,也是費力”(),強調閱讀若不成體系則難以理解。現代用法如“無統計學意義”中的“無統”也屬此類引申()。
-
分裂割據,不得正統
用于描述政權割據、未獲曆史認可的正統地位。如朱熹在《通鑑綱目》中稱三國、南北朝、五代時期為“無統”,因天下分裂、無君臣共主()。
-
沒有統領
指缺乏統一領導或組織結構。例如明代《西湖二集》提到“部兵無統”需派人管理(),或現代語境中形容群體“獸聚鳥散,出沒無常”()。
二、使用場景
- 曆史評述:多用于史學讨論,如評價割據時代的正統性()。
- 學術分析:指邏輯或數據的系統性缺失()。
- 組織管理:描述缺乏領導或結構松散的狀态()。
三、補充說明
該詞屬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獻或特定專業領域(如曆史學、統計學)。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霎八陣圖把做逼面冰魂雪魄薄海不閑不着疼熱宸斷趁路出頭的椽子先爛大娘子肚腸掇録紡錘豐媚風宿水餐輔助面積鈎挽瑰詞漢臣鴻庠洄洄會帳活跳家監嘄謼機梭糾枝靠托快馬加鞭六蕃祿饷冒橛美金虐老獸心毰毸蒲包遷敍起工輕舒穹階求見秋蕪棋友任正山隈生别離手不釋書授粉寺省松緊帶痰迷心竅徒輩土蕃穩笃笃曉惑小王笑嘻嘻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