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債的意思、逋債的詳細解釋
逋債的解釋
亦作“ 逋責 ”。猶欠債。《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衆莫不悅。”《宋書·文帝紀》:“凡諸逋債,優量申減。” 唐 劉禹錫 《謝受恩放先貸斛鬥表》:“殊私忽降,逋責滌除。”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觀物》:“ 金陵 閭右子,蕩覆先業,不勝逋責,決意自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煙蘭小譜》:“有宗臣某,嘗拆其園中樓閣為其償逋債。”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債的解釋 債 (債) à 欠别人的錢財等:借債。欠債。還債。公債。外債。内債。債戶。債主。債權。債券。債台高築。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逋債
指拖欠未償還的債務。其中“逋”意為逃亡、拖欠,“債”即債務,合稱表示未按時清償的款項。該詞屬書面用語,常見于法律、經濟及曆史文獻中,強調債務的逾期狀态。
字源解析
- 逋:本義為逃亡,引申為拖欠。《說文解字》釋:“逋,亡也。”如《漢書·昭帝紀》載“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其中“逋”即指拖欠賦稅。
- 債:指金錢或實物的借貸關系。《周禮·天官》已有“聽稱責以傅别”的記載,“責”通“債”,反映古代債務契約制度。
文獻用例
- 《後漢書·龐參傳》:“蓄士衆以讨不庭,而州郡避債,多逋債不還。”此句指地方官員逃避償還債務。
- 《宋史·食貨志》:“民有逋債,系獄不能償者,盡釋之。”描述官府對無力償債者的寬免政策。
現代適用場景
主要用于法律文書(如“追索逋債”)、曆史研究及金融領域,形容長期未結清的債務,隱含債務方存在拖延或逃避責任的行為。
參考資料
- 字義溯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 古代用例:《二十四史》中的《後漢書》《宋史》相關紀傳
- 現代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逋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讀音與字形
- 拼音:bū zhài(ㄅㄨ ㄓㄞˋ)
- 異體寫法:亦作“逋責”,其中“責”為“債”的通假字。
二、基本釋義
指拖欠的債務,即未按時償還的欠款。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債務的逾期未還狀态。
三、古籍例證
-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提到“原逋責,除關稅”,指免除百姓積欠的債務。
- 《宋書·文帝紀》記載“凡諸逋債,優量申減”,體現古代統治者對債務的減免政策。
- 唐代劉禹錫《謝受恩放先貸斛鬥表》中“逋責滌除”,意為清除積欠的債務。
四、相關詞義擴展
- “逋”的獨立含義:單字“逋”有逃亡、拖延之意(如“逋逃”“逋租”),進一步佐證“逋債”與拖欠行為相關。
- 近義詞:逋欠、積欠、宿債。
五、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曆史、文獻或古文閱讀場景,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的債務類型(如賦稅、私人借貸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不差什承先啟後赤子闖練粗論頂樁動步東闖西走對棋風景區該括剛勇官局鼓盛寒絲絲嘩啦黃人捧日環龜還擊鹘打鵝傢什寄存器結緑進口貨金女棘矜局尺絶精決杖量入為出詅賣禮遇龍帳免绖墨癖囊底才帕羅皮筏氣懾七事家壤壤入谷僧佉失官十骥師郎使性子世雄衰麤霜女稅契順美數器四望車搜句王母煟煟武闱鹹陽火小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