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逋責 ”。猶欠債。《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衆莫不悅。”《宋書·文帝紀》:“凡諸逋債,優量申減。” 唐 劉禹錫 《謝受恩放先貸斛鬥表》:“殊私忽降,逋責滌除。”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觀物》:“ 金陵 閭右子,蕩覆先業,不勝逋責,決意自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煙蘭小譜》:“有宗臣某,嘗拆其園中樓閣為其償逋債。”
“逋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拖欠的債務,即未按時償還的欠款。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債務的逾期未還狀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曆史、文獻或古文閱讀場景,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的債務類型(如賦稅、私人借貸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逋債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欠債不還或未按時償還債務。逋債這個詞有兩個部首,左邊是辶(表示行走的意思),右邊是貝(表示財産的意思)。逋債共有10畫。
逋債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有着悠久的曆史。在古代,人們常常以貝殼作為貨币媒介,借貝殼給别人的行為稱為債務。而如果借貸雙方中有一方不按時還款或者幹脆不還,就會産生逋債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逋債的寫法仍然是這樣,沒有發生變化。繁體字指的是漢字的傳統形式,通常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逋債的寫法稍有不同。逋債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逋債」。債與現代的債字相似,都有貝部,意味着負債的概念。在古代,人們把逋債寫作「逋債」來表示欠債未還的情況。
以下是一些關于逋債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逋債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欠債、負債、缺債。
反義詞:償債、還債、清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