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哈拉帕文化的意思、哈拉帕文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哈拉帕文化的解釋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代表遺址有哈拉帕及摩亨約、達羅(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存在時期約為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到前2000年代中期。屬青銅文化。有較為發達的農業,種植多種作物,最早栽培棉花;城市規模宏大;陶器、青銅器工藝精良;并産生了文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哈拉帕文化(Harappan Culture)是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600年-前1900年)存在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古代文明,因發現于巴基斯坦的哈拉帕遺址而得名。該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的核心組成部分,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并稱世界三大早期文明。其核心特征包括:


一、術語定義與地理範圍

漢語詞典中,"哈拉帕"特指考古遺址及其代表的文明實體。該文化覆蓋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信德省及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等地,主要城市包括哈拉帕(Harappa)、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等。其命名遵循考古學慣例,即以首次發現地标識文化類型。


二、核心文化特征

  1. 城市規劃與建築技術

    城市采用網格狀布局,擁有世界最早的标準化磚砌建築(燒制磚比例統一為4:2:1)。公共設施包括排水系統、糧倉、浴池(如摩亨佐-達羅的"大浴池"),體現高度社會組織能力。

  2. 文字與符號系統

    出土約400個象形文字符號(如"獨角獸"印章),但尚未完全破譯。文字多刻于印章、陶器,可能用于貿易标識或宗教用途(參考大英博物館藏品研究)。

  3. 經濟與貿易網絡

    以農業(小麥、大麥)和畜牧業(牛、羊)為基礎,手工業發達(青銅器、陶輪制陶、瑪瑙珠飾)。貿易遠達美索不達米亞,考古發現蘇美爾文獻提及"Meluhha"(疑指印度河流域)。


三、曆史意義與未解之謎

哈拉帕文化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衰落,可能與氣候變化(季風減弱)、河流改道或社會結構變化有關。其遺産影響後續南亞文化,如對潔淨儀式的重視可能為印度教沐浴傳統提供雛形。未解之謎集中于文字含義、政治結構及突然衰亡的原因。


權威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河流域的青銅時代文明,其核心特征和意義可概括如下:

  1. 基本定義與時間範圍
    哈拉帕文化又稱印度河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至前1750年左右存在于南亞次大陸的古代城市文明。因最早發現于巴基斯坦的哈拉帕遺址而得名,主要遺址還包括摩亨佐·達羅等。

  2. 地理分布
    文明中心位于印度河流域,範圍西至伊朗邊境,東達賈木納河,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坎貝灣,覆蓋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區。

  3. 主要特征

    • 農業與手工業:最早大規模種植棉花,使用青銅工具(斧、鐮、刀等),制陶、紡織和冶金技術發達。
    • 城市規劃:城市布局嚴謹,擁有網格狀街道、排水系統及大型公共建築(如摩亨佐·達羅的“大浴池”)。
    • 文字與藝術:創造了尚未破譯的象形文字,并留下大量印章、陶器雕塑等藝術品。
  4. 社會與文化影響
    社會存在階級分化,可能由達羅毗荼人創造。其城市規劃和手工業技術為後續印度文化奠定了基礎,但約公元前1750年因環境變遷或外族入侵逐漸衰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考古研究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榜标拔趙幟卑隱碧空如洗不慈嘈嘈哜哜長袖善舞朝甯徹明褫奪錯陳洞了斷崖惰肆鵝管石貳府販夫俗子法文乏興馮谖市義光赤國格過五關合會狐鳴篝中勦取偈偈襟度近期開塞鍊真栎輻煤核兒眇思磨佗子嘔唱喬畫寝不成寐犬馬之戀熱謾日炙風吹塞性山字鏡使節歲制鎖眼桃源客鐵釺頹荒拖發托契馱馱脫隙外郡忘魂壝宮無補汙僻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