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路。《淮南子·兵略訓》:“隧路亟,行輜治,賦丈均,處軍輯,井竈通,此司空之官也。” 高誘 注:“隧,道也。”
(2).墓道。《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山庭寝日,隧路抽陰。” 李善 注引 鄭玄 《周禮》注:“隧,墓道也。” 宋 王安石 《神宗皇帝挽辭》之二:“城闕宮車轉,山林隧路歸。”
“隧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道路
在《淮南子·兵略訓》中提到“隧路亟,行輜治”,高誘注“隧,道也”,此處指供車馬通行的道路。這一用法多見于古籍,強調地面交通通道的功能。
墓道
如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中“隧路抽陰”,李善注引鄭玄《周禮》注:“隧,墓道也。”指古代陵墓中通往墓室的通道。宋代王安石的詩句“山林隧路歸”也沿用此意。
地下通道或隧道
現代語境中,“隧路”可指鑿山或地下修建的通行結構,類似于“隧道”,用于交通、水利等領域。例如,公路隧道能縮短行程、保護生态,或用于引水、采礦等工程。
比喻隱藏的行動
在引申義中,也可比喻暗中進行的計劃或行動,如“隧路般隱秘的策略”。此用法較為少見,多用于文學性表達。
“隧路”一詞既有具體指代(道路、墓道、隧道),也有抽象比喻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古籍中的含義以“道路”和“墓道”為主,現代則更多與地下工程相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文選》等文獻,或查閱交通工程類資料。
《隧路》是一個表示地下通道或隧道的詞語。它指的是人工建造的用于交通或通行的地下通道。
《隧路》的拆分部首是阜和辶。
它的筆畫數為13畫。
《隧路》是由中國古代的漢字演變而來的。它經過了多次書寫形式的演變,目前使用的是簡化字。
在繁體字中,《隧路》可以寫作「隧路」。
在古代,漢字《隧路》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曆史上的書法風格和字形有所變化,因此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
1. 深夜,他走進了隧路,感到一種神秘而寂靜的氛圍。
2. 這條隧路将大大縮短我們的行程時間。
隧道、地下通道、通行、交通、人工建造
地下道、隧道、地道
開放道路、天空通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