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在親喪中所居之室。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固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匍匐苫廬,纔有魂氣。”《舊唐書·憲宗紀上》:“癸未,詔:‘ 成德軍 節度使 王承宗 頃在苫廬,潛窺戎鎮。’”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壽皇殿》:“其旁 永思殿 ,即列聖苫廬地,凡瞻謁日,必於 永思殿 傳膳辦事,蓋亦示孺慕之意也。”
苫廬(拼音:shān lú)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詞彙,其含義與喪葬禮儀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在父母或至親去世後,子女為守喪而臨時搭建的簡陋居所。這種居所通常以草席覆蓋,體現哀悼期間的簡樸生活狀态。
字詞結構
曆史文獻佐證
南朝陳徐陵的《在北齊與宗室書》提到“匍匐苫廬,纔有魂氣”,描述守喪者身心憔悴的狀态。清代昭槤《嘯亭續錄》也記載皇家喪儀中使用苫廬的實例。
文化内涵
苫廬體現了古代“居喪盡哀”的禮制要求,通過物質環境的簡樸表達對逝者的哀思,是儒家孝道文化的重要實踐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舊唐書·憲宗紀》等曆史典籍。
《苫廬》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指用苫席搭建而成的簡陋房屋,也可用來形容簡陋的住所。這個詞通常用來比喻寒酸、簡陋的居住環境。
《苫廬》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包含了苫(苫字的拆分部分)和廬(廬字的拆分部分)兩個部分。《苫廬》共有12畫。
《苫廬》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一書中。繁體字“苫”是“衘”的異體字,繁體字“廬”是“廬”的異體字。
在古代,苫廬的寫法有所變化。苫的古體字是“䒑”,廬的古體字是“攴廬”。古代的字體形狀略有不同,但字義相同。
1. 他們過着苫廬簡陋的生活,但卻每天都很快樂。
2. 她不願意住在那個苫廬,堅決要找一個更好的房子。
1. 苫席:指用苫葉做成的席子。
2. 廬山:指江西省的一座名山,也有“廬山真面目”一詞,意為真名實姓。
3. 廬舍:指狹小簡陋的住所。
1. 茅舍:指用茅草搭建的簡陋房屋。
2. 茅屋: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1. 豪華:指富麗堂皇、奢華華麗。
2. 典雅:指古樸大方、典型雅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