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龍形符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鄭玄 注:“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
(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節。 唐 王維 《平戎辭》:“卷旆生風喜氣新,早持龍節靜邊塵。” 宋 蘇轼 《表忠硯碑》:“金券玉冊,虎符龍節。” 明 宋濂 《浙東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記》:“倬彼 李公 ,實涖東 浙 。虎符煌煌,侑以龍節。導宣皇靈,德柔威刷。” 清 朱彜尊 《送少詹王先生代祀南海》詩:“先生儲端乍遷秩,誕持龍節臨百蠻。”
(3).竹節。亦借指竹。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三引 吳維鹗 《題盆中飛白竹》詩:“細細分龍節,輕輕洗玉肌,生來鳳尾貴,不怕雀頭癡。”
“龍節”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核心含義
指戰國時期用于水澤地區(澤國)的通行憑證,形制為龍形,以金屬鑄造。其作用類似虎節(山地)、人節(平原),代表官方授權。
延伸用法
唐代以後泛指奉帝王命令出使的官員所持的符節,象征權力與使命。例如王維詩中“早持龍節靜邊塵”即描述使臣持節鎮守邊疆的場景。
該詞在古籍中主要指符節制度,屬政治工具;竹節雅稱屬文學修辭;現代引申義則與龍文化相關。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判斷語境含義。
龍節(lóng jié)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節日,以慶祝龍的形象而命名。龍在中國文化中代表着吉祥、權威和力量,因此龍節也被視為一種祈福和慶典的活動。
龍(lóng)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虍”(hū),總共有五個筆畫。
節(jié)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艹”(cǎo),總共有八個筆畫。
龍節這個詞的來源與中國龍文化密切相關。在古代,中國人認為龍是一種神獸,能給人們帶來好運和福氣,因此定期舉行龍節,以祈求龍的保佑。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一傳統習俗逐漸形成,并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龍節的繁體字是「龍節」。
在古代,「龍節」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龍」的古代寫法是「竜」或「龍」,「節」的古代寫法是「節」。
1. 明天是龍節,我們要去參加龍舟比賽。
2. 龍節期間,街上人聲鼎沸,處處洋溢着喜慶的氣氛。
3. 孩子們正在學校裡彩繪龍節圖案。
龍舞、龍舟、龍獅、龍燈、*********
龍舞、龍獅
龍、節日、慶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