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龍形符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鄭玄 注:“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
(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節。 唐 王維 《平戎辭》:“卷旆生風喜氣新,早持龍節靜邊塵。” 宋 蘇轼 《表忠硯碑》:“金券玉冊,虎符龍節。” 明 宋濂 《浙東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記》:“倬彼 李公 ,實涖東 浙 。虎符煌煌,侑以龍節。導宣皇靈,德柔威刷。” 清 朱彜尊 《送少詹王先生代祀南海》詩:“先生儲端乍遷秩,誕持龍節臨百蠻。”
(3).竹節。亦借指竹。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三引 吳維鹗 《題盆中飛白竹》詩:“細細分龍節,輕輕洗玉肌,生來鳳尾貴,不怕雀頭癡。”
龍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符節制度組成部分,專指帝王授予使臣的龍形信物,具有身份象征與權力憑證的雙重功能。以下從漢語語義、曆史源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述:
一、字義溯源
"龍"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承載着通天徹地、帝王權威的意蘊。"節"本義指竹節,引申為節制、符節,《周禮·地官》載:"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特指使者持有的憑證。二者結合構成複合詞,首見于《周禮·秋官》"山國用虎節,澤國用龍節",表明其作為通行憑證的核心功能。
二、形制演變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龍節以銅鑄龍頭為特征,長七寸,寬二寸,上镌"某地節度使"字樣,與虎符形成地域分工體系。宋代《雲麓漫鈔》詳述其材質疊代:"漢用竹,後漸易以銅",形制從竹簡向金屬立體造型演進,反映鑄造技術的進步。
三、文化象征
作為權力延伸的具象化載體,《禮記·玉藻》強調"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龍節位列最高等級信物。清代段玉裁注《說文》特别指出"龍節者,赍龍旄之屬",與旌旗制度形成禮儀呼應,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統治秩序。
(參考來源:漢典 zdic.net、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周禮注疏》中華書局版)
“龍節”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核心含義
指戰國時期用于水澤地區(澤國)的通行憑證,形制為龍形,以金屬鑄造。其作用類似虎節(山地)、人節(平原),代表官方授權。
延伸用法
唐代以後泛指奉帝王命令出使的官員所持的符節,象征權力與使命。例如王維詩中“早持龍節靜邊塵”即描述使臣持節鎮守邊疆的場景。
該詞在古籍中主要指符節制度,屬政治工具;竹節雅稱屬文學修辭;現代引申義則與龍文化相關。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判斷語境含義。
豹策筆觸彬炳不甘後人杈兒鈔校承華沉密寡言炊骸弟晜多曾泛滟富貴花勾陳構件詭變鬼裡鬼還立紅芙蓉黃葅回憚假黃钺煎蹙腳丫甲杖解韨緝穆井裡紀念品箕帚之歡捐牀帳枯菀落兒雷池靈空賂田忙投急趁磨琢乃老跑狗飄傑平熟起除欺瞞诠較區委瑞典賽答散氏盤聖淑十清九濁邃岸夙興夜寐陶情桃夭屠各屯泊王碼漢卡銷量蠍蠍螫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