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較為疏遠的親屬關系。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宣忠寺》:“所得金馬,緦親之内均分之,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信矣!” 範祥雍 校注:“緦親謂親族中較疏遠者。”參見“ 緦麻 ”。
“缌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描述親屬關系中較為疏遠的一類,屬于古代喪服制度中的概念。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發音為sī qīn,其中“缌”指古代喪服用的細麻布(即“缌麻”,五服中最輕的喪服),代指較遠的親屬關系;“親”即親屬。合稱表示血緣或宗族關系中較疏遠的成員,如堂兄弟、族兄弟等。
曆史文獻依據
源自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宣忠寺》:“所得金馬,緦親之内均分之。”此處指将財物分配給較疏遠的親屬。範祥雍校注進一步明确“缌親謂親族中較疏遠者”。
相關文化背景
與“五服制度”密切相關:古代以喪服等級(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區分親屬親疏。着“缌麻”者需服喪三月,對應五代以外的旁系親屬,如高祖父母族兄弟、外姓姻親等。
現代應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古代文獻解讀或宗族文化讨論中。例如在分析古代財産分配、宗法制度時可能涉及此概念。
提示:若需了解更具體的五服劃分或喪服制度細節,可結合《儀禮·喪服》等典籍進一步查閱。
缌親(sī qīn)是一個四字成語,表示粗制濫造或粗糙簡陋的樣子。
缌親的部首是糸(mì,絲),筆畫數是12。
“缌親”一詞最早出現在《夢溪筆談》這本明代的隨筆集中。書中記載着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被廣泛傳頌後,有人模仿寫作文,但很多文人卻未能拟出王勃的深沉意境。這時,有人評價說:“那些模仿的文人長篇大論,都是缌親貨色。”因此,“缌親”一詞就成了用來形容不合格、粗劣作品的代名詞。
缌親的繁體字為「緦親」。
在古代,缌字的寫法稍有不同。早期的寫法為「絲欽」。
1. 他的書法水平真是缌親之作,毫無藝術價值。
2. 這幅畫的質量太差,簡直就是缌親貨。
缗缣(mín jiān):指細繩、細線。
缙雲(jìn yún):指由于年久使用或疏于保養而變得陳舊、破舊。
粗制濫造、粗糙簡陋、劣質
精雕細刻、精美絕倫、精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