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初 ”。1.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鸿濛,兆朕未形。”《云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时, 老君 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
(2).指太古时期。 唐 吴筠 《高士咏》序:“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宋 郑樵 《通志·总序》:“惟 梁武帝 为此慨然,乃命 吴均 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 齐 室。”
(3).道家指道的本源。《庄子·知北游》:“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 疏:“大初,道本也。”
“太初”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综合古籍、哲学及中医学等领域的解释如下:
宇宙混沌元气
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原始状态,如《列子·天瑞》提到“太初者,气之始也”,强调宇宙形成之初的混沌元气。道家认为这是“道”的本源,如《庄子》中“太初有无”描述存在与虚无的初始界限。
道的演化阶段
道家将宇宙生成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阶段,其中“太初”是气的起始,清浊未分,介于无形与有形之间。
太古时期
在文学作品中常代指远古时代,如唐代吴筠《高士咏》用“太初渺邈”形容难以追溯的太古时期。
年号与命名
汉武帝曾以“太初”为年号(公元前104年),象征对天地本源的追溯;现代也用于人名,寓意“初始”或“回归本真”。
总结来看,“太初”既是哲学与宇宙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渗透于中医、历史等领域,承载着对“本源”与“初始状态”的深层思考。
《太初》是一个汉语词汇,意味着宇宙的最初或起源。它常常被用来描述万物刚刚形成时的状态,代表着宇宙的起始点。
《太初》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太”和“初”。其中,“太”的部首是“大”,表示大、巨大的意思,“初”的部首是“刀”,表示刚开始的意思。
从笔画上看,“太”是一个4画字,“初”是一个7画字。
《太初》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大传·周书·太史公》中,描述了太史公的学问概述。后来,这个词逐渐扩展为描述宇宙起源的意义。
在繁体字中,《太初》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太初》,在古代的写法中可能有一些差异,但整体的意义和形状是相似的。
1. 在太初的时候,世界还是一片混沌。
2. 这个宇宙曾经从太初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从《太初》这个词中,可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如:
1. 太初时期
2. 太初状态
3. 太初时代
与《太初》意思相近的词有:
1. 初创 - 指刚开始成立或形成
2. 起源 - 指事物的来源或起始点
3. 源头 - 指事物最初的地方或来源
与《太初》意思相反的词有:
1. 终末 - 指事物的终点或结束
2. 末代 - 指最后一代或末期的
3. 过去 - 指时间上的之前或过去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