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囚。 唐 沉亞之 《旌故平盧軍節士》:“ 航 本 萊 人,嘗以氣敢聞於 平盧軍 。及 師道 欲叛,盡縻絡敢士,故 航 在名中。”
“縻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拼音為mí luò,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的核心含義為“拘囚”,即通過某種方式限制或束縛人的自由。其使用多見于唐代文獻,帶有明确的控制與監管意味。
詞源與出處
可追溯至唐代文人沈亞之的《旌故平盧軍節士》:“航本萊人,嘗以氣敢聞於平盧軍。及師道欲叛,盡縻絡敢士,故航在名中。”此處描述李師道叛亂前,通過“縻絡”手段控制有膽識的士兵。
字詞結構分析
使用場景與演變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古代政治、軍事中對人的控制行為。現代漢語中,其含義可由“拘禁”“控制”等詞替代,日常使用已罕見。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唐代史籍,了解更具體的語用案例。
《縻絡》(mí luò)這個詞是指通過紐帶結合或聯繫在一起的事物,也可以指用繩子編織成的網狀物。
《縻絡》的部首是“糸”和“網”,其中“糸”是表示絲線的部首,而“網”是表示網繩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20畫。
《縻絡》是中國古代漢字的一個詞彙,屬于古文字學範疇。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這首古詩中。在台灣繁體字中,《縻絡》的寫法是「縻絡」。
在古代,中國人使用篆書來書寫漢字,而《縻絡》這個詞在篆書中的寫法則是「糸綹」。直到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後,才開始使用現在所見的寫法。
1. 他通過縻絡不同的資源,成功實現了自己的計劃。
2. 這張網由細繩編成,縻絡得非常牢固。
相關的詞彙:
- 縻絡不清:形容思路或論述令人辨識困難,沒有重點。
- 縻網:指網狀相連或相互交織的事物。
- 系縻:表示聯結、牽連。
近義詞:
- 網絡:指通過電腦等通訊手段連接起來的事物或系統。
- 紐帶:指連接或結合在一起的東西。
- 聯繫:指事物之間相互關聯、互相作用的關系。
反義詞:
- 解開:指解除或打開束縛、聯繫等。
- 打破:指破壞或分散原本的聯繫或結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