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人善良的本性。語本《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又:“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漢 趙岐 注:“謂生而有善性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秋七月,公征 孫權 ”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 梁啟超 《孟子之教育主義·性善論》:“蓋性本善,能常存其善性使勿失,常養其善性以日長,斯人格具矣。”
“善性”是一個哲學與倫理學概念,其核心含義指人天生具備的善良本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善性”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善良品性,強調道德良善是人的自然屬性。該詞源自《孟子·告子上》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漢代趙岐注解為“生而有善性也”,即認為善性如同水向下流動一樣,是人性的本質。
梁啟超在《孟子之教育主義》中指出,善性需“常存”“常養”以完善人格。這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存心養性”的實踐路徑,主張通過道德教化與自我修養維持善性。
當代對“善性”的讨論多聚焦于人性本質與道德教育的關系,強調先天傾向與後天引導的結合,為倫理學和教育學提供理論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學派觀點,可參考《孟子》《九州春秋》等文獻。
善性是一個複合詞,由“善”和“性”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介紹。
“善性”一詞的拆分部首為“口”和“心”,其中“口”為上部部首,表示與說話有關的意義,而“心”為下部部首,表示與内心、情感相關的意義。筆畫數為10畫。
“善性”一詞來源于漢語詞彙,由于“善”和“性”兩個字的意義結合而成。善指的是美好的、良善的意義,而性則指的是天生的本性、特點。
在繁體字中,“善性”保持不變,仍然為“善性”。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善性”一詞,會有一些不同的寫法,比如“善性”可以寫作“善性德”或者“善性雅”等。
以下是一些使用“善性”一詞的例句:
1. 他的善性使得他能夠與人為善。
2. 善良的善性讓她成為了大家的好朋友。
3. 這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善性。
與“善性”相關的組詞有:
1. 善行:做善事。
2. 善惡:區分對錯。
3. 善舉:表示美好的行為。
與“善性”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善良:指一個人的行為、品質等具有美好、慈善的意義。
2. 仁德:強調人之于人應該具備的仁愛和道德素養。
3. 善行:表示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行為。
與“善性”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惡性:指具有壞、邪惡的意義。
2. 丑惡:表示丑陋、不道德的品質。
3. 邪惡:指有害、不正義的行為或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