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罡布鬥的意思、踏罡布鬥的詳細解釋
踏罡布鬥的解釋
見“ 踏罡步鬥 ”。
詞語分解
- 踏的解釋 踏 à 用腳踩:踏步。踏闆。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稱“踏春”)。踏雪。踏月。踐踏。糟踏。腳踏實地。 親自到現場去:踏看。踏勘。踏查。踏訪。 踩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專業解析
踏罡布鬥,是道教齋醮科儀中一種重要的儀式法術,也稱“步罡踏鬥”或“步罡蹑紀”。其核心含義是道士在醮壇上按星辰鬥宿的方位,以特定的步态和路線行走,同時配合掐訣念咒,以召請神靈、溝通天地、驅邪伏魔、祈福禳災。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與動作分解:
- 踏罡: “罡”指天罡星,即北鬥七星的鬥柄(也泛指北鬥或道教認為的九星)。道士在醮壇上鋪設罡單(繪有北鬥七星或九星圖案的布),按照星圖位置,以禹步(一種相傳源于大禹的特殊步法,步态如踏在罡星鬥宿之上)行走。此步法并非直線行走,而是轉折如踏在罡星之上,故稱“踏罡”。其步法複雜,象征飛行九天,巡曆星鬥。
- 布鬥: “鬥”指北鬥七星(或擴展為九星)。在儀式中,“布鬥”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鋪設繪有北鬥圖案的罡單作為步法的地圖;二是指在步罡過程中,通過特定的步伐、手勢(掐訣)和意念,在虛空中模拟布置、感應或召請北鬥星君及其力量降臨壇場,形成神聖的結界或能量場。道士的步法軌迹被認為是在“布列星鬥”,構建一個與天界對應的神聖空間。
-
象征意義與宗教功能:
- 溝通天地: 罡步象征道士步越九重天,巡曆諸星鬥,從而溝通天界神靈與人間壇場。步罡的過程被視為道士元神出竅,飛升天庭,向神靈禀告或祈求的過程(《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 召神遣将: 通過精确的步伐、咒語和手訣,道士意在召請天界神将、星君降臨壇場,協助行法,驅邪縛魅(《道法會元》)。
- 驅邪禳災: 北鬥在道教信仰中具有強大的制邪驅魔力量。步罡踏鬥被認為能調動北鬥星力,鎮壓邪祟,保護壇場和信衆,達到消災解厄、祈福延生的目的(《雲笈七籤》)。
- 飛神谒帝: 高級的罡步被視為道士自身飛升天庭,朝谒至尊天帝(如玉皇大帝)的象征性儀式(《靈寶玉鑒》)。
- 構建神聖空間: 在壇場上步罡布鬥,實質上是在人間構建一個模拟天界星圖的神聖區域,使凡俗之地暫時轉化為能與神靈溝通的聖域。
-
儀式要素:
- 罡單: 必備的法器,通常為方形布帛,上面繪制北鬥七星或九星圖案(有時還包括二十八宿等),作為步法的指引。
- 禹步: 特定的步法,要求步伐轉折、腳踩星位,步态有嚴格規定,是踏罡的核心動作。
- 掐訣: 配合步伐,雙手需掐特定的手訣(如北鬥訣、劍訣等),代表不同的神靈或法力。
- 念咒: 在步罡過程中需默念或低誦相應的咒語,如北鬥咒、步罡咒等,以增強法力。
- 存想: 道士需集中精神,存思(觀想)對應的星君形象、光芒降臨壇場或自身飛升星鬥之間。
權威引用來源:
- 《道藏》典籍:
-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詳細記載了多種罡法及其功用,強調步罡是“飛神谒帝”之階。
- 《道法會元》: 卷帙浩繁的道法總集,其中大量篇章(如各雷法、考召法)都詳細描述了步罡踏鬥在具體法術中的應用和咒訣。
- 《雲笈七籤》: 道教類書,卷四十四《秘要訣法·步罡》等部分解釋了禹步、步罡的起源和意義。
- 《靈寶玉鑒》: 闡述齋醮科儀的重要典籍,其中涉及步罡在科儀中的作用和象征。
- 權威辭書與學術著作:
- 《漢語大詞典》: 對“踏罡步鬥”、“步罡踏鬥”等詞條有收錄和釋義。
- 《中華道教大辭典》(胡孚琛主編): 包含“步罡踏鬥”詳細詞條,解釋其源流、方法及宗教内涵。
- 《宗教大辭典》(任繼愈主編): 收錄相關詞條,提供基礎定義。
- 《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 提供專業的道教術語解釋。
-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 在論述道教儀式發展時,會涉及步罡踏鬥的曆史演變和作用。
-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等道教法術研究專著: 深入探讨步罡踏鬥在具體道派法術實踐中的應用和理論。
(注:由于無法驗證具體網頁鍊接的有效性,此處僅提供權威典籍和著作名稱作為參考來源。在實際引用時,應盡量引用上述經典原文或權威出版社出版的辭書、學術著作的具體頁碼和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踏罡布鬥”是一個與道教文化密切相關的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是“踏罡步鬥”的異寫形式,指道教法師在祭祀、作法時的一種特殊步法。這種步伐象征腳踏北鬥七星(罡星)和星宿方位,被認為能溝通天地、召神遣将。
詞源與背景
- “罡”與“鬥”的象征
“罡”指北鬥七星,“鬥”泛指星宿。道教認為北鬥星具有神力,步法模仿星辰軌迹,形成神秘儀式感。
- 道教儀軌
源于古代祭祀和法術,道士通過特定步伐、咒語和符箓,達到祈福、驅邪或施法的目的,如《水浒傳》中公孫勝“踏罡布鬥”借風破敵。
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常見于古典小說,如《水浒傳》《續兒女英雄傳》等,渲染法師施法的場景。
- 宗教儀式:現代道教齋醮科儀中仍有類似步法,但多稱“步罡踏鬥”或“禹步”。
關聯概念
- 禹步:相傳為大禹治水時創制的步法,與“踏罡布鬥”相似,均強調步伐的神秘力量。
- 符咒與陣法:常與符箓、咒語結合使用,構成道教法術體系的重要部分。
權威解釋對比
-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勇猛果敢”,但此說法缺乏典籍支持,可能與字形混淆有關。
- 高權威來源(如、8、11)均指向道教術語,建議優先參考此類釋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道教儀式或文學用例,可查閱《道教儀範》《水浒傳》等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洞神仙拜奠擺撼标采敝亵搏手無策猜忮殘火綢缪束薪出腹蕩産傾家殚極膽裂低檔底墊冬珑渎山發窘膚敏浮譚幹屍公度禾稈鴻詞鴻羽緩耳交泰殿澆僞金缯訣要可嗤逵師聯絡員零堕吏最密簡明義敏速扭搭派數蓬垢片字皮臉兒前襟後裾謙拒千聞不如一見棋聖屈居讓道社祭侍朝首犯貪賈退仕莞簟枉禁梧榎五戎先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