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官。《隋書·李德林傳》:“收拙裡閭,退仕鄉邑。”
退仕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退”與“仕”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官吏辭去官職,不再擔任職務。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次闡釋:
本義為“向後移動”,引申為“離開”“辭去”。如《說文解字》釋:“退,卻也。”在官職語境中特指卸任、離崗。
指擔任官職。《說文解字》注:“仕,學也”,後專指“做官”,如《論語·子張》雲“學而優則仕”。
構詞邏輯:二字結合形成動賓結構,“退”為動作,“仕”為對象,即主動脫離官職體系。
定義:“辭去官職。”
例證引《後漢書·周燮傳》:“(燮)辭病而退仕。”指稱病辭官。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0卷第128頁。
釋義:“離職不再做官。”強調主動終止仕途的決斷性。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493頁。
注:“去官,辭官。”并指出其近義詞為“緻仕”(古代指官員退休),但“退仕”更側重主觀辭任。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3102頁。
不宜與現代“退休”完全等同。“退仕”特指官場離職行為,而“退休”涵蓋職業通用範疇。
例:白居易《不緻仕》詩批判貪戀權位者,反襯“退仕”的士人節操。
“十辟公府,九舉賢良方正,皆不就……遂辭疾而退仕。”
(多次拒絕征召,最終稱病辭官)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五十三。
“(臧榮緒)隱居京口,退仕不交。”
(辭官後隱居不與權貴交往)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卷五十四。
結論:“退仕”是承載中國古代官制文化的專有動詞,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字源、制度及文獻用例綜合界定,核心指向官吏主動辭離職位的行為,區别于被動免職或自然退休。
“退仕”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解釋:
退仕(tuì shì)指官員主動辭去官職或退休,常用于古代語境中。該詞由“退”(主動離開)和“仕”(官職)組合而成,強調自願離職的行為。
在當代,“退仕”更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描述古代人物生平或隱退仕官的典故。
如果需要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隋書》等文獻或相關詞典來源。
苞木豹席寶質贲象簿土昌晖塵熛城柴陳胔蟲書鳥篆重屋東西南北洞猺杜厥反坐俘聝敢毅高速鋼冠挂姑娘黃鹄樓華實謼服簡歡焦皂極精金纏臂進直幾頭酒九枝均人快書苦中作樂龍煤亂麻麻鹿野苑冒昧梅子門墩免削腦精甯為鷄口,無為牛後擰性翩翩風度撇嘴平面波竅領俏媚裘帽濕奧夙宵桃穰踏語填縫網戶忘記烏蟻賢媛哓呼卸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