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罡布斗的意思、踏罡布斗的详细解释
踏罡布斗的解释
见“ 踏罡步斗 ”。
词语分解
- 踏的解释 踏 à 用脚踩:踏步。踏板。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称“踏春”)。踏雪。踏月。践踏。糟踏。脚踏实地。 亲自到现场去:踏看。踏勘。踏查。踏访。 踩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斗的解释 斗 ǒ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斗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 量粮食的器具:斗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 形容小东西的大:斗胆。 形容大东西的小:斗
专业解析
踏罡布斗,是道教斋醮科仪中一种重要的仪式法术,也称“步罡踏斗”或“步罡蹑纪”。其核心含义是道士在醮坛上按星辰斗宿的方位,以特定的步态和路线行走,同时配合掐诀念咒,以召请神灵、沟通天地、驱邪伏魔、祈福禳灾。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与动作分解:
- 踏罡: “罡”指天罡星,即北斗七星的斗柄(也泛指北斗或道教认为的九星)。道士在醮坛上铺设罡单(绘有北斗七星或九星图案的布),按照星图位置,以禹步(一种相传源于大禹的特殊步法,步态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行走。此步法并非直线行走,而是转折如踏在罡星之上,故称“踏罡”。其步法复杂,象征飞行九天,巡历星斗。
- 布斗: “斗”指北斗七星(或扩展为九星)。在仪式中,“布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铺设绘有北斗图案的罡单作为步法的地图;二是指在步罡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步伐、手势(掐诀)和意念,在虚空中模拟布置、感应或召请北斗星君及其力量降临坛场,形成神圣的结界或能量场。道士的步法轨迹被认为是在“布列星斗”,构建一个与天界对应的神圣空间。
-
象征意义与宗教功能:
- 沟通天地: 罡步象征道士步越九重天,巡历诸星斗,从而沟通天界神灵与人间坛场。步罡的过程被视为道士元神出窍,飞升天庭,向神灵禀告或祈求的过程(《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 召神遣将: 通过精确的步伐、咒语和手诀,道士意在召请天界神将、星君降临坛场,协助行法,驱邪缚魅(《道法会元》)。
- 驱邪禳灾: 北斗在道教信仰中具有强大的制邪驱魔力量。步罡踏斗被认为能调动北斗星力,镇压邪祟,保护坛场和信众,达到消灾解厄、祈福延生的目的(《云笈七签》)。
- 飞神谒帝: 高级的罡步被视为道士自身飞升天庭,朝谒至尊天帝(如玉皇大帝)的象征性仪式(《灵宝玉鉴》)。
- 构建神圣空间: 在坛场上步罡布斗,实质上是在人间构建一个模拟天界星图的神圣区域,使凡俗之地暂时转化为能与神灵沟通的圣域。
-
仪式要素:
- 罡单: 必备的法器,通常为方形布帛,上面绘制北斗七星或九星图案(有时还包括二十八宿等),作为步法的指引。
- 禹步: 特定的步法,要求步伐转折、脚踩星位,步态有严格规定,是踏罡的核心动作。
- 掐诀: 配合步伐,双手需掐特定的手诀(如北斗诀、剑诀等),代表不同的神灵或法力。
- 念咒: 在步罡过程中需默念或低诵相应的咒语,如北斗咒、步罡咒等,以增强法力。
- 存想: 道士需集中精神,存思(观想)对应的星君形象、光芒降临坛场或自身飞升星斗之间。
权威引用来源:
- 《道藏》典籍:
-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详细记载了多种罡法及其功用,强调步罡是“飞神谒帝”之阶。
- 《道法会元》: 卷帙浩繁的道法总集,其中大量篇章(如各雷法、考召法)都详细描述了步罡踏斗在具体法术中的应用和咒诀。
- 《云笈七签》: 道教类书,卷四十四《秘要诀法·步罡》等部分解释了禹步、步罡的起源和意义。
- 《灵宝玉鉴》: 阐述斋醮科仪的重要典籍,其中涉及步罡在科仪中的作用和象征。
- 权威辞书与学术著作:
- 《汉语大词典》: 对“踏罡步斗”、“步罡踏斗”等词条有收录和释义。
- 《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 包含“步罡踏斗”详细词条,解释其源流、方法及宗教内涵。
- 《宗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 收录相关词条,提供基础定义。
- 《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 提供专业的道教术语解释。
-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 在论述道教仪式发展时,会涉及步罡踏斗的历史演变和作用。
- 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等道教法术研究专著: 深入探讨步罡踏斗在具体道派法术实践中的应用和理论。
(注:由于无法验证具体网页链接的有效性,此处仅提供权威典籍和著作名称作为参考来源。在实际引用时,应尽量引用上述经典原文或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辞书、学术著作的具体页码和版本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踏罡布斗”是一个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是“踏罡步斗”的异写形式,指道教法师在祭祀、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法。这种步伐象征脚踏北斗七星(罡星)和星宿方位,被认为能沟通天地、召神遣将。
词源与背景
- “罡”与“斗”的象征
“罡”指北斗七星,“斗”泛指星宿。道教认为北斗星具有神力,步法模仿星辰轨迹,形成神秘仪式感。
- 道教仪轨
源于古代祭祀和法术,道士通过特定步伐、咒语和符箓,达到祈福、驱邪或施法的目的,如《水浒传》中公孙胜“踏罡布斗”借风破敌。
使用场景
- 文学描述:常见于古典小说,如《水浒传》《续儿女英雄传》等,渲染法师施法的场景。
- 宗教仪式:现代道教斋醮科仪中仍有类似步法,但多称“步罡踏斗”或“禹步”。
关联概念
- 禹步: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创制的步法,与“踏罡布斗”相似,均强调步伐的神秘力量。
- 符咒与阵法:常与符箓、咒语结合使用,构成道教法术体系的重要部分。
权威解释对比
-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勇猛果敢”,但此说法缺乏典籍支持,可能与字形混淆有关。
- 高权威来源(如、8、11)均指向道教术语,建议优先参考此类释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道教仪式或文学用例,可查阅《道教仪范》《水浒传》等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蚂蚁便做草靡风行忏除昌作伧人趁行饬审持循茨菰大小米都波短蕃匠躲让杜十姨恩结贰馔返观泛览分金抚然负俗之累共相谷丙转氨酶测定和恕秽衅蕙肴佳贶艰晦蝌蚪文字孔方兄泪碑鹂黄领胡流民里行毛节毛笋默然谟言暖烟耦人破烂流丢坡野蒲萄酒青墨青钱学士筌象驱使饶润三头两日手机司旦肆怒檀施无或无声虎相坚小食消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