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綢缪束薪”出自《詩經·唐風·綢缪》,是漢語中典型的成語典故。其字面意為“用繩索将柴薪緊密纏繞捆紮”,引申為“提前做好準備,防患未未然”。具體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語源考據
該句最早見于《詩經·唐風·綢缪》:“綢缪束薪,三星在天。”據《毛詩正義》注疏,“綢缪”本指緊密纏繞的動作,“束薪”指捆紮柴草,字面描述古人勞作場景(《詩經注析》,中華書局)。後世學者如朱熹在《詩集傳》中提出,此意象隱喻婚姻結合需如束薪般穩固,引申出“未雨綢缪”的處世智慧。
詞義演變
《漢語大詞典》明确其引申義為“預先籌劃準備”,如《三國演義》第五回“綢缪束薪,以待暴客”,即用此典故強調軍事防備的重要性(《漢語大詞典》第9卷)。清代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進一步将“束薪”與《易經》的“離卦”關聯,強化其“穩固基礎”的哲學内涵。
文化象征
在禮制層面,《禮記·昏義》記載周代婚禮以“束薪”為聘禮,取“薪火相傳”之意。近現代學者聞一多在《詩經通義》中指出,該意象兼具實用勞作與婚姻倫理的雙重隱喻(《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現代表達
現代漢語中多取其引申義,用于強調危機預案,如錢鐘書《管錐編》評此句“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與《中庸》治國理念形成互文(《管錐編》第三冊,三聯書店)。
“綢缪束薪”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綢缪”指緊密纏繞、捆紮,“束薪”即捆好的柴草。字面意思是把柴草緊密捆紮成捆,比喻婚姻的結合。
二、出處與背景
出自《詩經·唐風·綢缪》:“綢缪束薪,三星在天。” 此詩描寫新婚場景,古人以“束薪”象征夫婦同心,寓意婚姻的穩固與情感的纏綿。
三、引申含義
在古代婚俗中,“束薪”是婚禮儀式的重要物品,因此成語延伸為婚姻關系的締結,強調夫妻間緊密相連的狀态。
四、用法與示例
五、關聯知識
《詩經》中常以自然事物比喻生活,如“束楚”“束刍”與“束薪”類似,均與婚姻相關,體現古人以勞動日常寄托情感的文學手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或相關注解文獻。
弊帛秉公滅私比昵長安居大不易稱亭怆結蟺蜂點鬼簿鼎輔頂牛放牛挂幌子鬼饅頭裹屍馬革何煩劃不來黃錦戶曹參軍穢人澗槃交迹狡刻機舂錦鷄進教口頰老鳳老相識老冤料揀裡湖鈴杵菱芡穭麥毛坯貊謡炮座碰勁兒潛圖問鼎情曲晴天霹靂桑欀聖略懾愯時儆世路史魚秉直雙胞胎霜蕤殳蟲疏滞天漿霆策偷巧網軒完護違患笑呷呷削切新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