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郿鄠的意思、郿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郿鄠的解釋

陝西省 郿縣 (今 眉縣 )和 鄠縣 (今 戶縣 )的并稱。亦指由這兩個縣的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流行于 山西 、 甘肅 一帶。 丁玲 《夜》:“在村民選舉大會的時候,還被人拉出來跳秧歌舞,唱郿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郿鄠(méi hù)是流行于中國陝西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曲牌體戲曲形式,又稱“眉戶戲”“迷胡戲”或“曲子戲”。其名稱源于發源地陝西郿縣(今眉縣)與鄠縣(今鄠邑區),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指戲曲劇種

    郿鄠是陝西關中地區的重要地方戲,以曲牌聯綴為主要演唱形式,唱腔委婉細膩,生活氣息濃厚。其表演融合了坐唱、皮影、舞台劇等多種形式,傳統劇目多反映民間生活故事 。

  2. 名稱溯源

    • 郿:指陝西郿縣(今眉縣),西漢置縣,因地處渭水北岸、郿塢嶺而得名 。
    • 鄠:指陝西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秦代置縣,因夏代有扈氏國所在地得名 。

      兩縣均為該劇種的核心流傳區域,故合稱“郿鄠”。

二、藝術特征

  1. 音樂結構

    唱腔屬曲牌體,現存200餘支曲牌,分“平調”“越調”等類别,伴奏以闆胡、三弦為主,輔以笛子、梆子等 。

  2. 劇目内容

    傳統劇目如《張連賣布》《屠夫狀元》等,多聚焦平民生活、倫理教化,語言通俗生動,體現關中民俗風情 。

三、文化地位

郿鄠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類别:傳統戲劇),是研究陝西方言、民俗及戲曲演變的重要載體 。其唱腔體系對秦腔等劇種亦有影響,被譽為“陝西戲曲活化石”。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國戲曲志·陝西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
  2. 《陝西省地方志·行政區劃沿革》(陝西人民出版社)
  3. 《鄠邑區志》(三秦出版社)
  4.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5.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郿鄠戲保護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郿鄠”這一名稱可能存在用字誤差。根據現有信息推測,您可能指的是陝西地方戲曲劇種“眉戶”(又稱“迷糊戲”或“曲子戲”),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名稱與起源
    眉戶戲起源于陝西郿縣(今眉縣)與鄠縣(今鄠邑區),因此舊稱“郿鄠戲”。後因“郿”字簡化,現多寫作“眉戶”。其曆史可追溯至清代,融合了當地民歌、說唱藝術和元雜劇元素。

  2. 藝術特點

    • 音樂結構:以曲牌體為主,常用【月調】【背宮】【五更】等百餘種曲調,伴奏樂器以三弦、闆胡、笛子為核心。
    • 表演形式:早期為地攤清唱,後發展為舞台戲曲,唱腔婉轉細膩,生活氣息濃厚。
  3. 代表劇目
    傳統劇目如《張連賣布》《屠夫狀元》,現代戲《梁秋燕》曾風靡西北地區,被譽為“愛情婚姻自主的宣言書”。

  4. 現狀與保護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因受衆減少面臨傳承困境,目前主要通過專業院團和民間班社進行活态保護。

建議:若需更嚴謹的學術定義,可查閱《中國戲曲志·陝西卷》或聯繫陝西省藝術研究院獲取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思不得其解百聞不如一見本自辯動表丈人兵器長辔遠馭寵進傳賣存誠蹈和豆荄蛾度虵行厄境發纾飛棹覆愛附抄福德田膚受之愬管風琴官室歸饷孤陋寡聞寒木韓終槐行穢物卉衣姜姜積讒磨骨金龊箭九坎救世寬打寬延賴皮賴骨懶惰老蒼頭戀念烈燧遴委裡儒立身行道論世洛神珠漫說腼顔凝穩農正前局球磨機適順水澆蓮私好遂郊素箋鐵布衫突險誣説箱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