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兵;屯兵。《商君書·農戰》:“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 吳王 ,令之救 魯 而伐 齊 。” 三國 魏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是故按兵守次,遣書緻意。”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上命諸将按兵不戰,示以形勢。” 清 馮桂芬 《續郡志記兵》:“初西南諸軍以 常州 未復,按兵 浙 之 湖州 、 皖 之 廣德 界上。”
按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明确軍事指向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使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
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軍事策略描述,指在戰事中暫時停止進攻或防禦,以觀察局勢變化。《荀子·王制》中記載“偃然按兵不動”,即強調按兵作為戰術調整的手段。宋代歐陽修在《淮诏言事上書》中亦提到“按兵不戰”,體現其軍事部署的謹慎性。
止住軍隊,控制軍事行動
廣義上可引申為對行動的整體控制。《宋史·範仲淹傳》載“按兵不救”,此處“按兵”指刻意約束軍隊行動,反映決策者的戰略意圖。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比喻暫緩行動以審時度勢,如“公司按兵觀望市場動向”。
權威文獻來源:
“按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按兵”指止兵不動或屯兵,常用于軍事策略中,表示暫時停止軍事行動以觀察形勢。例如《商君書·農戰》提到:“按兵不伐,必富”,強調停止征伐可積累國力。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現代擴展與成語關聯
現代常與“不動”連用為成語“按兵不動”,比喻暫不行動以等待時機。例如:“談判期間,雙方按兵不動,等待對方讓步。”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包括“屯兵”“止兵”,反義詞為“興兵”“出擊”。使用場景多與戰略決策、觀望形勢相關。
總結來看,“按兵”是軍事術語,強調主動暫停行動的策略性,既有曆史淵源,也在現代語言中保留其核心含義。
百出鑤冰鄙事碧漪漪殘羹冷飯達爾文學說東搜西羅方夏風飆風塵碌碌根魁公同圭璋漢都恨望花魂懷古黃孫火工翦逆揭露酒光開封看不慣饋飨立品龍東盧浮宮熝頭僧美姐弄管調絃飄傑破昏乾裂瓊劄瓊枝班毬路氣義犬牙曲棍仁頻色仁行違束約訟辯踏滾木堂陛銅龍樓佟夷退賠汪锜衛國完健五旅吾徒五字城響震失色先縠賢望西池蟹胥豨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