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貴無的意思、貴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貴無的解釋

魏 晉 玄學的重要思想。謂以“無”為天地萬物的精神本原。本于《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代表人物為 何晏 、 王弼 。 晉 裴頠 《崇有論》:“察夫偏質有弊,而覩簡損之善,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然滞有者全繫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鋭偏解,莫詣正理。” 唐 李磎 《廣廢莊論》:“夫虛無用之心也,必憑於有者也;有之得行也,必存於虛也。是以有無相資,而後功立,獨貴無賤有,固已疎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貴無,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的術語,意指“以無為貴”,即尊崇虛無或認為無是宇宙的根本和最高價值。這一概念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并在魏晉玄學中由哲學家王弼系統化發展,強調“無”作為萬物本源的重要性,主張通過體認無來理解有的存在。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貴無”體現了對超越形而上本體的追求,常用于哲學語境中表達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

在詳細意思上,“貴無”可拆解為“貴”和“無”兩部分:“貴”表示尊貴、重視或推崇,“無”指虛無、空無或不存在。結合曆史背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貴無論”,認為“無”是道的本質,萬物皆從無中生有,例如在《老子》第四十章所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一思想影響了後世玄學,強調通過虛無達到精神解脫和智慧領悟。在語言使用中,“貴無”多見于古典文獻和哲學讨論,如魏晉時期的清談文化,用以表達對世俗有的超越和對本真無的回歸。

參考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對哲學術語的權威解釋,以及王弼的《老子注》和《老子》原典,這些文本提供了對“貴無”概念的經典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貴無”是魏晉玄學的重要哲學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哲學内涵

“貴無”思想主張以“無”為天地萬物的精神本原,認為萬物皆由“無”而生。這一理論源自《老子》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強調超越具體形态的抽象本體論,将“無”視為終極存在和宇宙生成的根本依據。

二、思想源流與代表人物

  1. 理論奠基:何晏與王弼是主要倡導者,王弼通過《老子注》系統闡述該理論,提出“以無為本”的命題。
  2. 學術論争:晉代裴頠在《崇有論》中批判該思想,認為過度強調“無”會導緻虛無主義,形成“貴無”與“崇有”兩大派别的對立。

三、延伸含義

在特定語境下,“貴無”也可作為成語使用,表示某種珍貴事物或品質的不可替代性(如“金貴無比”),但此用法較少見且多出現于現代語境。

四、學術影響

該思想深刻影響了魏晉時期的哲學思辨,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價其“專守于寂寥”,揭示了過度偏重形而上可能導緻的實踐缺失。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學術讨論,可查閱《老子》《崇有論》等原著,或參考魏晉玄學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搬唇遞舌班制抱蔓摘瓜邊子疢痗當口兒吊錢兒鲕鲲發起腐敝負枉符効硌硌公察公份桂劇龜息鼓智筕篖寒喧核算紅袖添香歡迸亂跳疆理澗煙假塗激奬悸栗金币荊棘滿途禁衢謹省既死霸镌載連編臉譜化斂容屏氣林泉計沒字謬阙卡脖子虬結镕铄鲨鼓沙雁生死長夜伸手不見五指疏稾水杉死鬼思結祀竈素旗特創土地爺退萎頑匪喂眼握篆下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