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令的意思、第令的詳細解釋
第令的解釋
[even though](連) 表讓步關系,可譯為“即使”、“縱使”
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陳涉世家》
詳細解釋
古代府第内供差遣的人。《南史·王藻傳》:“第令必凡庸下才,監子皆葭萌愚豎。”
詞語分解
- 第的解釋 第 ì 次序:第一。次第。等第。 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科第。及第。落第。 封建社會官僚貴族的大宅子:宅第。府第。門第。進士第。 但:運動有益于健康,第不宜過于劇烈。 姓。 筆畫數:; 部首:竹; 筆
- 令的解釋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 令 ǐ 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令 ì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縣令。令尹。尚書令
專業解析
"第令"是一個文言虛詞組合,多見于古代漢語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即使"、"縱使"
- 用于假設複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種假設或極端情況,後一分句表示結果或結論不受此影響。
- 例:第令有愆,猶當蔽其小惡。(即使有過錯,也應當掩蓋他的小過失。)詳見《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字條釋義項七。
- 例:第令事成,天下共攻之。(縱使事情成功了,天下人也會共同讨伐他。)參考《古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字條。
-
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就算"、"盡管"
- 用于承認某種事實或可能性,後一分句轉折指出與之相對或不受其限制的情況。
- 例:第令骨肉還,關山阻且長。(就算親人能回來,關山阻隔路途漫長。)此用法與假設關系相近,但更側重對已知或可能事實的承認。釋義可綜合參考《王力古漢語字典》"第"字條及《辭源》(第三版)"第令"條。
-
表示條件關系,相當于"隻要"(此用法相對較少)
- 用于條件複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個充分條件,後一分句表示在此條件下産生的結果。
- 例:第令得行其意,雖死無恨。(隻要能實現我的意願,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此義項可參見《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字條釋義項七的引申義說明。
現代使用提示:
"第令"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基本消亡,僅存于對古代文獻的閱讀和研究之中。理解其含義需緊密結合上下文語境,其核心功能在于表達一種讓步或假設的邏輯關系。
引用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補充參考《古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
- 部分義項辨析參考《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 綜合參考《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第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作為連詞表讓步關系
- 含義:相當于“即使”“縱使”,表示假設性讓步,常見于文言文語境。例如:
- 《史記·陳涉世家》:“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不因誤期被斬首,戍邊而死的概率也高達十分之六七)
- 用法特點:多與“借”連用(如“借第令”),構成複合讓步連詞,強調極端假設下的結果依然存在。
二、作為名詞指府第差役
- 含義:指古代貴族府邸中供差遣的仆役或低級官吏。例如:
- 《南史·王藻傳》:“第令必凡庸下才,監子皆葭萌愚豎。”(府中的差役多是平庸之輩,監工也是愚鈍之人)
- 背景:常見于史書對官僚貴族生活的描述,反映古代等級制度下的仆役體系。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兩種含義均屬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僅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
- 權威參考:高權威來源如《史記》《南史》的用例,以及多個詞典的收錄,共同印證了其雙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拜龍牌迸射才德兼備彩灰酒蠶賊敕書遲晩刍廄綷蔡打車典将典庫點涴渎武梵居反三角函數發怒穿冠繁赜鋒鍉封胡遏末覆醬咯咯廣岸過剛會師煎沸蛣蜋霁色科校魁蛤纜魚了場連朦帶唬鍊氣栗栗危懼馬場馬資泯泯歐姆定律排序攀翫批判現實主義籤事麡狼去位若個三合社宮省徑十清九濁泰武灣澳韋應物汙賊香吹鄉進相饒懈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