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lts] 民間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踩高跷
民間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高跷是中國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形式,指表演者雙腳綁縛長木棍進行行走、舞蹈或戲劇表演的技藝。其名稱源自表演者“踩踏于高跷之上”的動作特征,常見于節慶活動及民俗儀式中。以下從語言學、民俗學角度進行解析:
詞源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高跷”定義為“一種民間舞蹈,表演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雙足踩木跷起舞”。《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進一步指出該詞屬合成詞,“高”形容木棍高度,“跷”指舉足動作。
結構形制
表演者使用的木跷分為“文跷”(高度1-1.5米)與“武跷”(高度2-3米)兩類,《中國民俗文化大觀》記載其制作需選用韌性強的杉木,頂端設腳踏闆并用布帶固定腳踝。山西稷山高跷傳承人王德生曾演示過九層卯榫結構的傳統制跷工藝。
文化功能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将其定位為“農耕社會祈豐年的重要儀式載體”,山東膠州高跷、遼甯海城高跷等7個分支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北京地壇廟會近年統計顯示,高跷表演可使觀衆聚集度提升40%。
現代發展
2024年文旅部《傳統表演藝術振興計劃》提出将高跷納入“節慶旅遊标準化展演項目”,河南浚縣正月古廟會通過“高跷+VR”技術實現非遺數字化傳播。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23.
張紫晨. 中國民俗文化大觀[M].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1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數據庫[EB/OL]. 20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傳統表演藝術振興計劃[R]. 2024-03.
高跷是一種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傳統民俗文化形式,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高跷既指民間舞蹈形式,也指表演時使用的木棍道具。表演者将雙足固定在帶有踏腳裝置的木棍上,通過平衡技巧完成行走、跳躍等動作。英語中稱為“stilts”,表演者則稱“stilt walker”。
曆史淵源
據考證,高跷最早可追溯至中國漢朝,初期用于軍事訓練和演武活動,後逐漸發展為民間娛樂項目。提到,古埃及與中國約3,500年前已将其作為通過沼澤或勞作的實用工具。
表演形式與文化特色
作為漢族傳統舞蹈(亦稱“高跷秧歌”),其表演常融入戲曲、雜技元素,并因地域差異形成多樣風格,如社火中的滾燈隊、秧歌隊與高跷隊結合,營造節日熱鬧氛圍。
現代應用
現今多見于元宵節、廟會等節慶活動,常與腰鼓、空竹等民俗項目共同呈現,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擴展知識:高跷木棍高度通常為1-3米,技藝高超者甚至可完成翻騰等高難度動作。部分地區的踩高跷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百煉牓阙拔拯避刑才思豺豕常倫怆然楚騷黛色奠基禮電能表點破敦好覆車之戒輻射能趕及根蟊挂鱗豪侈號數翦徑簡勝儁識口彩戀留勵精靈瓜陋宇邏巡馬蟬賣餅密拿冥贶木魚符你箇甯哥逆戰嘔心吐膽劈殺騎馳啓禱騎京魚青镂青鹢拳頭沙和尚上柱國少安毋躁沙沙攝性食耗私鹽包痠凍調序枉費工夫晩谷獻飨險谒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