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镝。 漢 陳琳 《武庫賦》:“矢則 申息 、 肅慎 ,箘簵空流,焦銅毒鐵,簳鏃鳴鍭。”
“鳴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nghóu,其基本釋義為鳴镝(即響箭,古代一種射出時會發出聲音的箭矢)。以下是綜合解析:
字詞構成
組合後,“鳴鍭”特指通過箭镞結構或附加裝置發出聲響的箭,常用于古代軍事信號或狩獵。
相關用法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字形演變分析,可提供具體文獻名稱以便定向檢索。
鳴鍭(míng g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敲打鐘鼓等樂器使之發出聲音。
鳴鍭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和金(钅),它的總筆畫數是22畫。
鳴鍭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禮·典服》中,用于描述宮廷樂器的演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鳴代表樂器發聲,鍭指的是鐘鼓。
鳴鍭的繁體字為鳴鍾。
在古代漢字中,鳴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鳴可能會寫作“鳴”或“鳴”,鍭可能會寫作“鍾”或“鍭”,字形可能有些變化。
1. 在莊嚴的儀式上,奏出了鳴鍭之聲,讓人心生敬意。
2. 鳴鍭的聲音穿過整個山谷,回蕩在大地間。
鳴鍭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通常以獨立的詞語出現。
近義詞包括敲打、擊打、敲擊等,它們與鳴鍭的意思相近,都是指通過敲打樂器使其發聲。
反義詞比較難尋找,因為鳴鍭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如果要找一個相對的對立詞,可以考慮靜音、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