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集聚兵甲。《列子·說符》:“至期日之夜,聚衆積兵以攻 虞氏 ,大滅其家。”
(2).指集結軍隊。 宋 範仲淹 《上攻守二策狀·議守》:“遠戍之兵,久而不代,負星霜之苦,懷鄉國之望,又日給廪食,月給庫緡,春秋之衣銀鞋,饋輸滿道,千裡不絶,國用民力日以屈乏,軍情愁怨,須務姑息,此中原積兵之憂,異於夷狄也。”
“積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集聚兵甲
指聚集兵器、铠甲等軍事裝備。例如《列子·說符》中記載:“至期日之夜,聚衆積兵以攻虞氏,大滅其家。”
(此用法強調物資的集中,多見于古代文獻。)
集結軍隊
指調集或駐紮兵力。如宋代範仲淹在《上攻守二策狀·議守》中提到:“遠戍之兵,久而不代……此中原積兵之憂。”
(此義項側重軍事力量的部署,常見于曆史軍事策略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列子》及宋代軍事文獻。
《積兵》是一個成語,意為囤積兵力等待出擊。它形容積聚力量,等待時機,準備進行大規模的行動。
《積兵》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禾(he)和人(ren)。它的拼音是jī bīng。由于《積兵》的每個字隻有3個筆畫,總共有6個筆畫。
《積兵》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的句子“積兵未齊,乃發而出之。”這句話原指襄公籌謀讨伐著名的諸侯國晉國,但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成語,用于形容秘密積聚力量。
《積兵》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積兵」。
古時候的漢字在書寫形态上與現代略有不同。《積兵》的古代寫法可以是「積兵」或「積兵」。
他一直在積兵,等待着一舉奪回失地。
積極、兵器、積累、兵符
集結、集聚、蓄勢待發
分散、散兵遊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