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朝治理政事。《詩·大雅·公劉序》:“ 成王 将涖政,戒以民事,美 公劉 之厚於民,而獻是詩也。” 三國 魏 曹髦 《以司馬師為相國進號大都督诏》:“ 齊王 涖政,不迪率典。”
“涖政”(也寫作“莅政”)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掌管政事或臨朝治理政事,多用于描述君主、官員到任後處理政務的行為。
詳細解釋
曆史出處
用法與語境
總結
“涖政”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需注意“涖”與“莅”為通假字,讀音均為lì zhèng。
涖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涖和政。
涖的拆分部首為水,涖的總筆畫數為五。
涖最早出現在《莊子·大宗師》一文中,意指水流奔湧、滾滾而來,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的行為奔騰、縱橫。
涖的繁體字為澧。
在古代漢字中,涖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形狀更加簡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他涖政之才,使得公司在短時間内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涖政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涖政能力、涖政手腕等。
涖的近義詞包括縱橫、技能、才幹等。
涖的反義詞包括平庸、無能、無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