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自學而無師友指導切磋。《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穎達 疏:“謂獨自習學而無朋友,言有所疑無可諮問,則學識孤偏鄙陋,寡有所聞也。”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述懷》詩:“孤陋乏多聞,獨學少擊叩。” 唐 韓愈 《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
獨學是漢語中描述特定學習方式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脫離師友指導,獨自完成知識獲取與鑽研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無師友切磋,獨自學習”,強調學習過程中缺乏互動與指導的孤立性。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獨”本義為單一、獨立,“學”則指知識獲取或模仿行為,二者結合後衍生出“依靠自身能力完成學習”的引申義。
這一詞彙在古籍中早有應用,《禮記·學記》提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揭示了古代教育對合作學習的重視,同時反襯出“獨學”可能導緻的視野局限問題。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則指出,獨學需要更強的自我驅動力與信息篩選能力,適合具備基礎認知框架的學習者深化特定領域的知識。
從實踐層面看,獨學常表現為研讀文獻、自主實驗、反複練習等行為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辭海》特别說明其與“自學”的細微差異:前者更強調“完全獨立”的狀态,後者則可包含函授、網絡課程等有組織無面授的學習形式。
“獨學”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個人獨立學習,沒有老師指導或學友交流切磋的學習方式。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學記》中的經典表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強調缺乏交流的局限性。
二、詳細解釋
傳統語境
古代典籍(如《禮記》)和學者(如孔穎達)指出,獨學易導緻知識面狹窄、見解偏頗。例如南朝梁武帝在詩中提到“獨學少擊叩”,唐代韓愈也引用《禮記》強調獨學的弊端。
現代延伸
當代解釋補充了積極意義:
三、辯證認知 雖然傳統觀點側重其局限性,但現代教育也認可獨學在培養自律性、獨立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價值,建議與交流學習結合使用。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2、6的《禮記》及曆代詩文引用。)
案卷白眼相看弊風補納草菅春度出頭之日錯塗斷簡殘編二嚴放駕鳳雛麟子阜陵恩浮聲切響隔離古皇鬼窟海嵎豪視橫敵橫徵暴斂畫地為牢花颣黃昏湯伽黎儉薄進事涓露昆侖墟老器輪番眄睨命舃南貝女人旁婦披退前言不答後語衾簟申禱深文峻法折色設祖仕林食葚水團私理四守竦敬退謝托處歪好宛駒溫柔敦厚武宿夜無物小腸疝氣小微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