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缰勒的意思、缰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缰勒的解釋

馬缰繩和籠頭。 宋 梅堯臣 《觀何君寶畫》詩:“乃知 戴嵩 筆,能出 韓幹 徒。 幹 馬精神在韁勒, 嵩 牛怒鬪無牽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缰勒”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缰”和“勒”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本義

    “缰”指拴住牲畜(如馬、騾等)的繩子,用于控制其行動方向,例如“缰繩”。《說文解字》中釋“缰”為“馬绁也”,即束縛馬的繩索。“勒”本指套在牲畜頭部、帶有嚼子的器具,如“馬勒”,用于駕馭和約束。《康熙字典》注“勒”為“馬頭絡銜也”,強調其控制功能。因此,“缰勒”合用,特指駕馭牲畜的整套工具,包含缰繩與馬勒,例如《漢書·匈奴傳》中“羁缰絡首”的用法。

  2. 引申義

    “缰勒”在文學語境中常比喻對人、事、物的約束或規範。例如宋代陸遊《書感》詩“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即以“缰勒”暗喻自我束縛。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中“去其缰勒,方見真性”的表述,則引申為對思想或行為的限制。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的“控制”或“約束”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缰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學用例等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缰”指拴系牲口的繩子(如馬缰繩),“勒”指帶嚼子的籠頭,合稱代指控制馬匹的整套工具。兩者結合,原指駕馭馬匹時使用的缰繩和籠頭,例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幹馬精神在韁勒”,即以缰勒形容畫中馬匹被約束的生動姿态。

  2. 引申比喻
    在成語用法中,“缰勒”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控制、約束。例如“懸崖勒馬”中的“勒”即取此意,強調通過強制手段限制行為。


二、文學與曆史用例

  1.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梅堯臣《觀何君寶畫》一詩,通過對比畫家戴嵩與韓幹的作品風格,用“韁勒”描述韓幹筆下馬匹的受控狀态,反襯戴嵩畫牛的狂放不羁。

  2. 現代造句
    如“收缰勒馬”形容及時制止危險行動,“勒派”則表示強制分配任務,均體現“約束”或“強制”的語義延伸。


三、結構解析


四、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缰勒”多用于文學或比喻語境,如描述制度約束(“法律的缰勒”)或自我控制(“勒住浮躁的心态”),但日常口語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的是單獨使用“缰”或“勒”字。


“缰勒”既保留了對馬具的具體指代,又通過比喻擴展為廣泛的控制與約束概念,兼具實用與文學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桉樹傍妻便能策第差拟澄江池魚籠鳥祠館逮親單獨概念擋子班蹈厲之志得便颠危吊牌敵賽奪去費心幹用割分瑰谲和鵲甲令降責檢手健爽姣孋嬌美交通車肌革決杖孔公狂鬧寬豁臨川四夢攣跪陸沈密縫暮年皮侯麒閣栖皇傾酤窮窭七巧圖曲業人英山畬神知樹幹殊列鼠印填街銅渾儀抟結土蕃維梢烏龜殼無患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