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缰勒的意思、缰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缰勒的解釋

馬缰繩和籠頭。 宋 梅堯臣 《觀何君寶畫》詩:“乃知 戴嵩 筆,能出 韓幹 徒。 幹 馬精神在韁勒, 嵩 牛怒鬪無牽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缰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學用例等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缰”指拴系牲口的繩子(如馬缰繩),“勒”指帶嚼子的籠頭,合稱代指控制馬匹的整套工具。兩者結合,原指駕馭馬匹時使用的缰繩和籠頭,例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幹馬精神在韁勒”,即以缰勒形容畫中馬匹被約束的生動姿态。

  2. 引申比喻
    在成語用法中,“缰勒”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控制、約束。例如“懸崖勒馬”中的“勒”即取此意,強調通過強制手段限制行為。


二、文學與曆史用例

  1.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梅堯臣《觀何君寶畫》一詩,通過對比畫家戴嵩與韓幹的作品風格,用“韁勒”描述韓幹筆下馬匹的受控狀态,反襯戴嵩畫牛的狂放不羁。

  2. 現代造句
    如“收缰勒馬”形容及時制止危險行動,“勒派”則表示強制分配任務,均體現“約束”或“強制”的語義延伸。


三、結構解析


四、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缰勒”多用于文學或比喻語境,如描述制度約束(“法律的缰勒”)或自我控制(“勒住浮躁的心态”),但日常口語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的是單獨使用“缰”或“勒”字。


“缰勒”既保留了對馬具的具體指代,又通過比喻擴展為廣泛的控制與約束概念,兼具實用與文學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缰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缰繩勒住馬匹或牲畜,限制其行動。也可用作比喻,表示對人或事物的控制。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缰勒》的部首是缶,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缰勒》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馴服馬匹對人類來說是一項重要而困難的任務,因此有關馬匹的詞彙也逐漸形成。而《缰勒》這個詞便是由兩個原本獨立的詞彙組合而成。《缰》是指用于控制動物的皮帶,而《勒》則表示用力壓制或限制。後來兩個詞彙合并,形成了現代的《缰勒》一詞。

繁體

《缰勒》的繁體為「韁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對于《缰勒》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古時候的寫法中,用于表示《缰勒》的字形更加簡潔,例如「缰」字的古寫形為「绠」,「勒」字的古寫形為「壘」。

例句

1. 騎手熟練地用缰繩缰勒住了駿馬,并開始馳騁起來。
2. 這個*********通過缰勒************,使人民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

組詞

馬缰、缰繩、缰瘢(指使用缰繩勒住牲畜留下的瘢痕)

近義詞

盤纏、約束、操縱

反義詞

放松、解放、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