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士”。亦作“鎻士”。囚禁的士人。《梁書·元帝紀》:“長徒鏁士,特加原宥。”《南史·梁紀下·元帝》作“鎻士”。《隋書·刑法志》:“遇赦降死者,黵面為刧字,髠鉗,補冶鎖士終身。”
關于“鎖士”的詞義解釋,不同來源存在兩種不同解讀,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成語含義(現代用法) 根據,“鎖士”是貶義成語,指以權謀私、将個人利益淩駕于公共利益之上的人。其特點包括:
二、古漢語含義(曆史文獻) 、3、4均指向古代特殊用法:
注意事項:
建議需要引用古籍原義時,可查閱《梁書》《南史》等原始文獻核實具體語境。
《鎖士》一詞是用來形容妨礙行動或阻止某人外出的行為或手段。它可以指某個人或某個事物對于他人的自由行動進行限制或禁止。
根據《康熙字典》,《鎖士》的部首是“钅”(金)。
它的總筆畫數是15,其中“鎖”字的筆畫數是10,而“士”字的筆畫數是5。
《鎖士》一詞來源于古代用來束縛或限制奴隸、士兵或其他勞動力的行為。這種行為通過使用鎖、束縛工具等手段來限制被鎖者的行動。
《鎖士》的繁體為「鎖士」。
在古代,鎖士的寫法可以是「縮」加上「隸」,或者是「璺」加上「隸」。這些寫法都強調了對于個體自由的限制和束縛。
1. 當時的社會制度使得奴隸成為了鎖士的對象。
2. 這個國家法律的限制将那名犯人視為了鎖士。
3. 他們鎖士了自己的感情,隻是為了追求事業的成功。
1. 鎖獄:指囚禁在監獄裡的人。
2. 鎖國:指一個國家對外界進行封閉限制,不與外國交往。
3. 鎖鍊:指用于束縛和限制的鍊條。
1. 束縛:指限制自由活動,限制行動。
2. 禁锢:指對人的行動進行嚴格限制和控制。
1. 自由:指沒有被束縛和限制,自由行動的狀态。
2. 解放:指從束縛和限制中獲得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