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石溜的意思、石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石溜的解釋

(1).亦作“ 石留 ”。指貧瘠多石之地。《戰國策·韓策一》:“ 成臯 ,石溜之地也。寡人無所用之。” 晉 左思 《魏都賦》:“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 明 王志堅 《表異錄》卷二:“石留,言大地多石,如人之有留結也。”

(2).亦作“ 石霤 ”。岩石間的水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豐周瓢飲,似是栖遊隱學之所。” 唐 王維 《栾家濑》詩:“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宋 蘇轍 《萬杉寺》詩:“涓涓石溜供廚足,矗矗山屏遶寺開。” 明 周履靖 《錦箋記·泛月》:“試聽殿鈴隱隱,石溜潺潺,總把遊情逗。” ********* 《祈禱》詩:“誰告訴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嶽的莊嚴?又告訴我 泰山 的石霤還滴着忍耐, 大江 黃河 又流着和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石溜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與岩石間的流水現象相關:


一、核心釋義:石罅泉流

指岩石縫隙中滲出的細小水流或山澗溪流。

典源:

《漢語大詞典》釋為“石罅中流出的泉水”,強調其自然地質特征。如杜甫《重題鄭氏東亭》詩:“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中“崩石”即暗含石間流水意象(《杜詩詳注》卷三)。《辭海》亦收錄此義項,注音“shí liū”,釋義為“岩石間滲出的泉水”(1999年版第4236頁)。


二、詞源演變:通假與引申

  1. “榴”之通假:

    古代文獻中常與“石榴”互通。《康熙字典·午集下》引《本草綱目》:“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古亦作‘石溜’”,說明其曾為植物名異寫(中華書局影印本第749頁)。

  2. 拟聲詞轉化:

    水流擊石聲引申為動态描寫。柳宗元《石渠記》“其鳴乍大乍細”即描摹石溜聲響變化(《柳河東集》卷二十九),《說文解字注》“溜”字段玉裁注:“水滑利下注之聲”。


三、文學意象:自然與禅意

古典詩文常以石溜象征清寂之境: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3. 《康熙字典》(中華書局,2010影印本)
  4.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杜詩詳注》(仇兆鳌,中華書局,1979)
  6. 《柳河東集》(柳宗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 《王右丞集箋注》(趙殿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網絡擴展解釋

“石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指貧瘠多石之地

該含義最早見于《戰國策·韓策一》:“成臯,石溜之地也。寡人無所用之。”,形容土地多石且貧瘠,難以耕種或利用。晉代左思在《魏都賦》中也有類似用法:“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明代王志堅進一步解釋,“石留”形容大地多石如同人心中郁結的硬塊。

二、指岩石間的水流

這一含義多見于文學作品,如:

  1.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提到“微涓石溜”;
  2. 唐代王維《栾家濑》中“飒飒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3. 宋代蘇轍《萬杉寺》詩以“涓涓石溜”描繪山間細流;
  4. 現代詩人聞一多也使用“石霤”一詞描述泰山的滴水景觀。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悖晦筆迹倉蠹茶水攤程品翠雲钗大段刀幾風虎雲龍氛厲概衆黑林侵戶竈講筵監河焦急機幹即墨牛精懇金石交情刻骨刻骨相思勞逸結合略曆連搭猛将鳴琴而治秘呪釀花泥菩薩盤荒辟署破崖絕角乾落請受遒邁三邦三少上指省道眚目瘦骨棱棱司衡私塞胎字探勘騰揚同羅屯困吐言晚末畏附文君酒霧霭迕道閑疾賢耦校兵小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