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白露降臨而相警戒。相傳鶴性機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晉 周處 《風土記》。後因以“警露”作為詠鶴的典故。 唐 駱賓王 《初秋登王司馬樓宴賦得同字》:“鴻飛漸陸,流斷吹以來寒;鶴鳴在陰,上中天而警露。” 唐 駱賓王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虛心恒警露,孤影尚淩煙。” 唐 皇甫湜 《鶴處雞群賦》:“安知警露之質,豈誠淩雲之意。”
“警露”一詞的含義可從典故起源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典故來源 該詞最早出自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鶴的習性:“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描述鶴群在白露時節因露水聲響産生警覺,鳴叫示警并遷移栖息地的行為,後成為詠鶴的文學意象。如唐代駱賓王詩句“虛心恒警露,孤影尚淩煙”即用此典詠鶴。
二、引申含義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創作中,既可直接詠鶴,也可借喻對危機或事物本質的敏銳感知。需注意其古典文學屬性,現代口語使用頻率較低。
《警露》是一個詞語,表示發出警示并顯露出來。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警”和“露”。
《警露》的部首是“言”和“雨”,分别是警字的部首和露字的部首。警字的總筆畫數為19畫,而露字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警露》是現代漢語詞彙,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和語言。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警露」。
在古代,警露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獨特的字體和書寫風格,寫作警露的可能變體包括「警露」和「警露」。
1. 領導在會議上警露出了新的發展方向。
2. 他的言行舉止時刻警露着他的内心。
警示、警告、顯露、發露、警戒
顯示、透露、揭示、暴露、表露
隱藏、掩蓋、保密、封閉、遮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