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白露降臨而相警戒。相傳鶴性機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晉 周處 《風土記》。後因以“警露”作為詠鶴的典故。 唐 駱賓王 《初秋登王司馬樓宴賦得同字》:“鴻飛漸陸,流斷吹以來寒;鶴鳴在陰,上中天而警露。” 唐 駱賓王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虛心恒警露,孤影尚淩煙。” 唐 皇甫湜 《鶴處雞群賦》:“安知警露之質,豈誠淩雲之意。”
警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露水降臨而警覺”,多用于形容鶴類鳥禽的習性特征。該詞由“警”(戒備、警惕)和“露”(露水)二字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生物觀察記錄。《晉書·輿服志》記載:“鶴知夜半,雞知将旦。鶴所以警露,雞所以報曉”,明确指出鶴鳥會在露水凝結的淩晨時分鳴叫示警的習性。
從構詞法分析,“警”作為動詞性語素,賦予該詞動态感知的語義特征;“露”作為自然現象名詞,構成時空背景限定。二者結合形成主謂結構,既保留字面警戒露水的動作意象,又引申出對細微變化保持敏銳感知的象征意義。唐代詩人李峤在《鶴》詩中“翺翔一萬裡,來去幾千年。自有警露質,獨立秋天邊”的表述,即借“警露”暗喻賢者洞察時局的品格。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謂鶴性機警,至八月白露降,即高鳴相警”,這一釋義被《辭源》《古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沿引,成為标準訓釋。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警露”常與“沖霄”對舉,共同構成鶴鳥“俯察地理,仰觀天文”的完整意象體系。
“警露”一詞的含義可從典故起源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典故來源 該詞最早出自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鶴的習性:“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描述鶴群在白露時節因露水聲響産生警覺,鳴叫示警并遷移栖息地的行為,後成為詠鶴的文學意象。如唐代駱賓王詩句“虛心恒警露,孤影尚淩煙”即用此典詠鶴。
二、引申含義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創作中,既可直接詠鶴,也可借喻對危機或事物本質的敏銳感知。需注意其古典文學屬性,現代口語使用頻率較低。
粑粑标表菜花水側行策子長骛怆凄傳錫儲二代耕擔雪塞井登龍位度道二哲奮鬣共偫孤拐歸齊桂苑國務好來好去赫曦後知緩漫家道小康兼程并進建德國皦鏡假職屆時金剛石井陉關金口玉音久替季月急中生智闊大郎闱練閱麟殿理應厘秩亂色緑蔭蔭蟠編咆號披味潛志傾弛親廟啓驗啟劄神足月十二重樓書聖樹幟肅嚴貪慌忙調羹五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