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ll by oneself] 古時天子親自下田的禮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諸葛亮《出師表》
(1).古代帝王親自率領大臣在籍田舉行耕種儀式以勸農。《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漢書·食貨志上》:“於是上感 誼 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十九年》:“上躬耕於 興慶宮 側,盡三百步。”
(2).親身從事農業生産。《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陽 。” 閩 徐夤 《偶書》詩:“市門逐利終身飽,谷口躬耕盡日飢。” 朱6*德 《新農村》詩:“平田有份躬耕樂,得地無餘心事違。”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躬耕漢語 快速查詢。
躬耕
釋義:指親自從事農耕勞作,後引申為隱士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或謙稱自身參與底層事務。
“躬”為形聲字,從身、弓聲,本義指身體(《說文解字》);“耕”從耒、井聲,意為犁地勞作。二字組合強調“親身參與耕作”的行為。
最早見于《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描述隱士親自耕種的場景,後固化指代體力勞動與隱居生活(《漢語大詞典》)。
魏晉時期成為士人拒絕出仕的典型行為,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以躬耕表達超脫世俗的姿态(《中國隱逸文化史》)。
古代官員奏疏中常用“臣本躬耕”自陳出身卑微,如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體現謙卑态度(《三國志·諸葛亮傳》)。
參考資料
“躬耕”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引用多個權威文獻:
一、本義溯源 由“躬”(親自)與“耕”(勞作)構成,最早指農耕社會中親自下田耕種的行為。如《出師表》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展現諸葛亮隱居時的生活狀态。
二、禮制延伸 古代帝王為勸課農桑,在籍田舉行親耕儀式,稱為“躬耕帝籍”。據《禮記·月令》記載,天子率百官春耕以示重農,此制度延續至唐代仍有記載(《資治通鑒》開元十九年)。
三、現代寓意 當代語境中已超越農業範疇,引申為:①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培育人才;②科研人員專注學術實踐;③各行業踐行“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務實精神。
四、文化意象 承載着三重精神内涵:①田園志向(如陶淵明式歸隱情懷);②實踐哲學(陸遊“絕知躬行”的印證);③奉獻品格(如教育家“不問收獲”的耕耘态度)。
注:該詞另有書法家藝名等特殊用法,但屬非主流釋義。完整釋義可參考《禮記》《出師表》等原始文獻。
挨罵幫派采購員詫絕禅齋川守楚水燕山大沖當面錯過大士颠迷典子定蹤動撼紛結高醫狗盜雞鳴句吳禾穟歡迎蕙茝貨取火燙降損疾損钜鹿侯具折嵁岩酷吏括春厲民曆葉龍牋蠻音卯冊面壁磨塼模剽難解難分剖解迫狹群國嬗代商旅山岩山主士飽馬騰十步香車事因施予鼠竊舒散樹同拔異肆迹肅覆偷青頑陋文考聞令汙潴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