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寵狎的意思、寵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寵狎的解釋

謂寵愛親近而流于不莊重。 漢 徐幹 《中論·考僞》:“﹝惑世盜名之徒﹞鹹相與祖述其業而寵狎之。”《北齊書·魏收傳》:“ 文宣 末,數於 東山 與諸優為獼猴,與狗鬦,帝寵狎之。”《南史·江夷傳論》:“ 總 溺於寵狎,反以文雅為敗,然則士之成名,所貴彬彬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寵狎(chǒng xiá)指過分親近而流于輕佻、不莊重的寵愛行為,多含貶義。其核心在于逾越正常親密關系的界限,導緻尊卑失序或行為失當。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展開分析:


一、語義解析

  1. 構詞溯源

    “寵”本義為尊崇、偏愛(《說文·宀部》:“尊居也”);“狎”指親近而不莊重(《說文·犬部》:“犬可習也”,引申為輕慢)。二字組合後,強調因過度寵溺而滋生放縱、失禮的親密關系,常見于描述上位者對下位者的非理性偏愛。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古今釋義對比

    • 古代語境:多用于君臣、主仆關系。如《後漢書·窦融傳》批評外戚“寵狎賓客,幹亂機密”,指因寵信而放任下屬越權。
    • 現代延伸:可泛指親子、伴侶間無原則的溺愛,如“父母寵狎子女,反成其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


二、典型用法與語境

  1. 負面行為特征

    強調因偏愛導緻的行為失範,如:

    • 界限模糊:破壞尊卑禮制(如下屬僭越職權);
    • 後果消極:引發他人不滿或助長被寵者惡習。

      例證:《北史·恩幸傳》載“主上寵狎群小,疏遠忠良”,揭示政治弊端。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2. 與近義詞辨析

    • “寵溺”:側重情感縱容,未必含輕佻之意;
    • “狎昵”:強調行為親昵,但未必因“寵”而起;
    • “寵狎”:兼具“偏愛”與“失禮”雙重屬性。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典文獻用例

    《陳書·傅縡傳》:“寵狎謅谀,惡聞直谏。” 揭露昏君因寵信谄媚者而拒谏的惡果。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2. 語言學考據

    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狎”含“習以為常而不加節制”之義,與“寵”結合後,暗含對逾越禮法行為的批判。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四、現代應用警示

當代教育及管理學常借該詞警示:

網絡擴展解釋

“寵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對某人過分寵愛親近,導緻關系失去應有的莊重與分寸。常用于描述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過度偏愛,例如君主對臣子或父母對子女的溺愛行為。

2. 深層解析
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因過度親近而引發負面後果,如被寵者變得驕縱、忘乎所以,甚至破壞原有的威嚴或秩序。例如《北齊書》中記載帝王與臣子嬉戲過度,即被評價為“寵狎”。

3. 使用場景

4. 近義與反義

注意:該詞發音為chǒng xiá(非中标注的“xi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含批評意味。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中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抱蛋鮑魚之肆不經懷殘肢沖童喘欬遄迅春酲脣竭齒寒出言無狀淡食等耐濎滢斷酒敦本務實度長絜短反骨附訛功過狀觀戲鴻都買第候省環翠閣揮掃醬油監決精照進折擊掊疾人九品蓮台卷握俊敏均濕開厰爛殺牢籠廉遠堂高柳床留鎮芒洋麻線内太師疲劣曲學诐行汝穴風三有掃廳善賈而沽申布生途書格水稾睡香淑雅俗習沓藹土羵韋絮相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