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凹面镜。古代用以聚集日光而取火。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燧铜镜》:“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与艾承之,则火出矣。”
“燧铜镜”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燧铜镜是青铜材质的凹面镜,主要用于古代取火工具。其原理是通过凹面镜的聚光特性,将日光聚焦于易燃物(如艾草)上引燃。据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其形制类似普通铜镜,但“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是古人掌握火源的重要发明。
取火工具起源
传说与燧人氏相关,古人认为燧人氏发明燧石取火,其后代改进技术,用青铜凹面镜(即燧铜镜)替代燧石,称为“阳燧”或“金燧”。明代《本草纲目》明确记载其使用方法:“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比喻意义的争议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燧铜镜”被引申为形容“容貌或品德出众”,但这种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对词语的文学化解读。而权威典籍如汉典、百科类资料均未收录此引申义,需注意语境差异。
铜镜起源存在多种学说,其中“阳燧起源说”认为铜镜由取火工具演变而来。学者岳慎礼指出,凹面阳燧的抛光技术可能启发了平面铜镜的制造。这一观点将燧铜镜与日常生活器物的发展联系起来,反映了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交融。
燧铜镜的核心含义是青铜凹面取火镜,属于古代科技产物;其比喻义(形容人出色)需谨慎使用,建议优先采用实物定义。
《燧铜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聪明才智过人的人。
《燧铜镜》的部首是火(huǒ),拆分成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燧铜镜》出自《诗经·大雅·燧人氏》:“燧彼石之石,有石有石,亦有伊阜,亦有不与。”繁体字为《燧銅鏡》。
在古代汉字中,《燧铜镜》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书中,可能写作《燧銅鏡》。
他的智慧就像《燧铜镜》一样,照亮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组词:燧石、铜镜。
近义词:聪明、智慧。
反义词:愚笨、无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