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燧铜镜的意思、燧铜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燧铜镜的解释

青铜凹面镜。古代用以聚集日光而取火。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燧铜镜》:“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与艾承之,则火出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燧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兼具实用功能与礼制意义的特殊器物,其名称由“燧”与“铜镜”复合构成。《汉语大词典》释“燧”为“取火之具”,特指阳燧,即利用日光反射原理聚焦取火的凹面铜镜。这一器物在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周礼·秋官》提到“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汉代郑玄注:“夫遂,阳遂也。”

从形制特征分析,燧铜镜多为圆形,镜面呈凹弧状,直径多在8-15厘米之间,背面常铸有几何纹饰或兽面纹。考古发现证实,陕西周原遗址、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等地出土的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镜,经实验验证可有效聚焦阳光引燃易燃物,符合《考工记》所述“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的合金配比标准。

功能层面,燧铜镜具有双重属性:既作为取火工具应用于日常生活,又在祭祀仪式中承担“取天火”的宗教职能。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在《商周礼器研究》中指出,这类器物体现了古人“观象制器”的哲学思维,将天文观测(日晷原理)与器物制造相结合。

文化价值方面,燧铜镜承载着中华文明火崇拜的文化记忆,其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检测报告显示,部分战国燧铜镜的曲率精度已达到0.01毫米级,印证了《墨子·经说下》关于光学器具“鉴低景”记载的技术真实性。

网络扩展解释

“燧铜镜”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功能

燧铜镜是青铜材质的凹面镜,主要用于古代取火工具。其原理是通过凹面镜的聚光特性,将日光聚焦于易燃物(如艾草)上引燃。据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其形制类似普通铜镜,但“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是古人掌握火源的重要发明。

二、文化延伸与争议

  1. 取火工具起源
    传说与燧人氏相关,古人认为燧人氏发明燧石取火,其后代改进技术,用青铜凹面镜(即燧铜镜)替代燧石,称为“阳燧”或“金燧”。明代《本草纲目》明确记载其使用方法:“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2. 比喻意义的争议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燧铜镜”被引申为形容“容貌或品德出众”,但这种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对词语的文学化解读。而权威典籍如汉典、百科类资料均未收录此引申义,需注意语境差异。

三、相关历史背景

铜镜起源存在多种学说,其中“阳燧起源说”认为铜镜由取火工具演变而来。学者岳慎礼指出,凹面阳燧的抛光技术可能启发了平面铜镜的制造。这一观点将燧铜镜与日常生活器物的发展联系起来,反映了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交融。


燧铜镜的核心含义是青铜凹面取火镜,属于古代科技产物;其比喻义(形容人出色)需谨慎使用,建议优先采用实物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懊憹曲辩才无碍变色龙笾笋笔健重映楚祠疵点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滴溜溜斗殷牛端默鹅儿黄匪仪冯文炳风雩分支帐赙礼管系寒粟寒雅烘烔滑浄火见俭月间奏撅头浚涧客魂豤祈可体飂冽鸾耦蒙蒙亮名目繁多磨擦谋虑鸟聚佩珠倾否倾邪亲彊鼽欬肉头肉脑桑中生众食寡深谈使弊幸世县曙鼓繐帏谈何容易头昏脑闷万箱五伦闲节咸擢小司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