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禫制的意思、禫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禫制的解釋

猶禫服。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下》:“或傳功曹( 蕭穎士 )為 李林甫 所召,時在禫制中。謁見, 林甫 薄之,不復用……後聞禫制已畢,﹝ 李林甫 ﹞令功曹所厚之人導意,請於 蕭君 所居側僧舍一見,遂許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禫制是中國古代喪禮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喪期結束後舉行的除服祭祀儀式及相關規範。該制度源自周代禮法體系,《儀禮·士虞禮》中記載“中月而禫”,鄭玄注“中月,間一月也”,說明禫祭在喪期第二十五個月舉行。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1. 時間規範

    禫祭嚴格遵循“二十五月而畢”的時間節點,《禮記·間傳》明确“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孔穎達疏釋為三年喪期終結的儀節。宋代《朱子家禮》調整為二十七個月,體現禮制演變。

  2. 儀式程式

    禫祭包含“撤靈座、除喪服、始飲酒食肉”等環節,司馬光《書儀》載“禫祭畢,徹靈座,斷杖棄之屏處”,象征正式結束喪期狀态。

  3. 服飾制度

    《新唐書·禮樂志》記述“禫而纎,無所不佩”,指禫祭後恢複佩戴玉飾等常服,但《宋史·禮志》補充“禫後猶未純吉”,規定仍需避免某些喜慶活動。

該制度貫穿于傳統五服禮制,既體現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也通過時間、空間、行為的系統設計構建了完整的社會性哀悼機制。清代學者徐乾學在《讀禮通考》中評價“禫制乃喪終吉始之樞機”,突顯其在禮法過渡中的特殊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禫制”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一種制度,指為父母服喪期滿後,舉行“禫祭”并正式除服前的禮儀規範。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禫”是喪禮的最後階段,源于周代禮制。父母去世後,子女需服喪27個月(實際為25個月),結束後需再守“禫”期1個月,共27個月。此時雖已接近除服,但仍需遵守喪期内的部分禁忌。

  2. 儀式與行為規範

    • 禫制期間需進行“禫祭”,祭祀亡者以示哀思終結。
    • 服喪者需保持簡樸生活,不參與宴樂、嫁娶等喜慶活動。
    • 如唐代蕭穎士在禫制中被李林甫召見,因尚在喪期而未被重用,待禫制結束後才得以恢複交往。
  3. 曆史演變
    該制度在漢唐時期嚴格推行,宋明以後逐漸簡化,清代僅保留部分儀式。其核心思想體現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倫理。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儀禮·士虞禮》《禮記·間傳》等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抱香履重整旗鼓偢問蠢陋倒納吊打多才多藝多一半翻江攪海鳳愁鸾怨鈎止過午還心黃化潢洋牋記翦屠驕溢桀骜不遜結親近道金鈎金路金字塔報絹帛絶編拘梗看候款睇枯潤奁資淩爍留養馬臯魚痝裂蠻蕉鉚接民下跑光怕死配填起節屈辨然始人列色氣山影韶理聲位時康實叟授簡水戶思短钿黛文匣溫席扇枕向若歊歔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