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達诂的意思、達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達诂的解釋

肯定确切的解诂。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華》:“《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 清 沉德潛 《<古詩源>例言》:“《詩》之為用甚廣。 範宣 讨貳,愛賦《摽梅》;宗國無鳩,乃歌《圻父》。斷章取義,原無達詁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達诂,漢語詞彙,讀音為dá gǔ,指對經典文獻或古語進行通達且确切的解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全面确鑿的注解",強調訓诂學中追求精準闡釋的學術目标。該詞由"達"(通曉)與"诂"(以今言釋古語)複合構成,源自傳統經學研究體系。

在訓诂學實踐中,達诂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1. 曆時性解讀:突破時空隔閡,建立古代語詞與現代語義的準确對應關系,如《爾雅注疏》中對"黃發"解作"壽考"的經典案例
  2. 語境還原:結合文獻創作時的社會背景、文化習俗進行多維考證,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研究》多篇論文均強調這一方法論
  3. 義理貫通:要求注釋者不僅解釋字面含義,還需揭示文本的深層思想内涵,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此有系統闡述

現代語言學界拓展了這一概念的應用範疇,北京語言大學《訓诂學通論》指出,達诂原則已延伸至出土文獻解讀、方言考釋等新興研究領域,保持着學術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達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達诂”指肯定确切的解诂,即對古代文獻或經典作出明确、透徹的注解。其中,“達”意為通達、透徹,“诂”指用現代語言解釋古語。

2.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華》:“《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強調經典文本的解讀難以完全統一。清代沈德潛也在《古詩源》中提到“斷章取義,原無達詁”,說明文學解讀的靈活性。

3.結構與讀音

4.相關詞語與成語

5.綜合釋義

“達诂”常用于文學批評領域,指對文本的權威性解讀,但因語言演變和語境差異,完全“達诂”往往難以實現。例如,董仲舒認為《詩經》的解讀需結合具體情境,而非絕對統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達”字的詳細含義(如“通曉”“實現”等),可參考權威字典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變虧撥浪鼓骖乘草芥常棣碑闡提承務蚩拙翠拔打把子逮至大石調鼎足而居短長風荷糞箕分區覆疏丐退恒陽熇暑黃豆芽混飯加蓋江防祭酹積力經濟合同精進不休金魚草埳室刻薄瀾倒靈姑銔滅相帞頭母舌沛滂瓶竭罍恥七弦琴其應若響若有所思山越賒借神經戰麝香褐十命時僑獅子舞摔跤運動束火水漲船高順默宋磁田仔條谷推次烏舅弦管鹹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