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el rope] 設于隱蔽處的繩索,多用于絆倒對方的坐騎
為絆倒敵方人馬而暗設的繩索。《三國演義》第九十回:“忽然背後一聲嚮亮, 延 回頭視之,夫人仰鞍落馬:原來 馬岱 埋伏在此,用絆馬索絆倒。”《水浒傳》第四八回:“見 秦明 馬到,拽起絆馬索來,連人和馬都絆翻了。” 管桦 《爆6*炸大王》二:“原來,敵人早在牆下用鐵絲連串地綁上棉花稭,做成絆馬索; 老王 一着急,就絆了一個筋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絆馬索漢語 快速查詢。
絆馬索是古代戰争中用于阻滞敵方騎兵行動的戰術裝置,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方面:
指橫設于地面、專用于絆倒戰馬的繩索。通常由麻、皮革或金屬鍊條制成,隱蔽布設于道路、隘口等騎兵必經之處,通過瞬間繃緊使馬匹失蹄倒地。該詞屬偏正結構,“絆”為動詞性語素,表“羁絆、阻攔”,“馬索”即套馬之繩索。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292頁)
實戰場景
多見于伏擊戰,常與陷馬坑、拒馬槍配合使用。如《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描寫關羽設絆馬索擒龐德:“關平引軍埋伏,用長竿套索絆倒戰馬”。
來源: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制作工藝
據《武備志·軍資乘》記載,明代絆馬索需“長三丈,徑寸半,兩端系木橛”,強調繩索韌性與固定裝置的配合。
來源:茅元儀《武備志》(中華書局,2004年點校本)
在漢語語境中衍生出“暗設障礙”的隱喻義,如“職場如戰場,處處有絆馬索”比喻隱性阻礙。此用法凸顯其“隱蔽性”與“破壞性”的雙重特征。
來源:《現代漢語隱喻詞庫》(商務印書館,2015年)
權威參考來源:
“絆馬索”是一種古代戰術工具,主要用于絆倒敵方馬匹以限制其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隱蔽設置在地面的繩索,通過突然拉緊使行進中的馬匹或騎兵失去平衡而摔倒。常見于古代戰争和伏擊場景,如《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描述太史慈被絆馬索擒獲的情節。
在語言使用中,常借指阻礙事物發展的隱形手段。例如:“政策漏洞成了企業發展的絆馬索”(造句示例)。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文學典籍及現代用例(來源:),如需完整文獻可查閱《三國演義》《水浒傳》相關章節。
班幹部怲怲賓食避坐不甯不怎麼樣愁然出爾反爾出熱淬刃村仆碉磡讀衆噩夢貢藝古初合刃畫梁歡交花诏簡健剪修捷疾鏡月禁罔撧耳頓足勘誤考谳兩鳳瀝腸曆曆如繪離散馬夾棉大夫秘籙密谂魔女蓬塵評家沁入肺腑起起欠欠屈就熱流人老心不老若邪山第省訾霜氣殊翁跳巒退鹢脫繮之馬圍遶莴筍無礙無些鹹豉小聰明小盡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