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輩;伴侶。《世說新語·品藻》“不得稱詣,政得謂之朋耳”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 謝 王 於理,相與為朋儔也。” 唐 唐彥謙 《和陶淵明貧士》之七:“健者道路間,什百成朋儔。” 元 薩都剌 《無題》詩:“時有山禽呼姓字,或從海鳥作朋儔。” 清 姚鼐 《次韻答朱二亭》:“風雨 白門 尋史傳,邱山黃土想朋儔。” 吳梅 《莫更二首和小洲》之一:“濁世文章增涕淚,中年絲竹動朋儔。”
“朋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éng chóu,其核心含義指朋友、同伴,尤其強調志趣相投或關系密切的夥伴。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朋俦”由“朋”和“俦”組合而成,其中“朋”指彼此友好的人(如“朋友”),“俦”意為同類、伴侶。兩者結合後,表示朋輩、志同道合的夥伴。
古籍出處與例句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描述親密友好的關系(如“至愛親朋俦”),也可指代共同追求理想或興趣的群體(如“健者道路間,什百成朋俦”)。
現代用法
當代使用中,“朋俦”較文言化,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表達中,近義詞包括“摯友”“同道”等,但更強調群體性和平等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世說新語》《宋史》等文獻來源。
《朋俦》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朋友、同伴、夥伴。它常用來形容關系親密、相互合作的人。
《朋俦》的部首是“月”和“人”,部首“月”表示與月亮有關的事物,象征親密;部首“人”表示人類。
《朋俦》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朋俦》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書》中,是中國古代典籍之一。後來逐漸被用于日常語言中。
《朋俦》的繁體寫法為「朋侶」。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朋俦》在古代的寫法為「朋儔」。
1. 我和他是多年的好朋友,是真正的朋俦。
2. 在困難時,朋俦之間要互相支持、互幫互助。
3. 那個男孩和我成為朋俦,開始了合作創業的計劃。
朋友、友誼、夥伴、同伴、知己
朋友、友人、夥伴、同伴、知己
敵人、陌生人、仇人、對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