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客的意思、羅浮客的詳細解釋
羅浮客的解釋
指傳說中的梅花仙女。 明 高啟 《梅花》詩之四:“一尊欲訪 羅浮 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清 吳偉業 《送曹秋嶽》詩:“ 羅浮 客到花為夢, 庾嶺 書來雁是家。”參見“ 羅浮夢 ”。
詞語分解
- 羅的解釋 羅 (羅) ó 捕鳥的網:羅網。 張網捕捉:羅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羅雀(形容門庭冷落)。 搜集,招緻,包括:羅捕。羅緻(招請人才)。網羅。包羅。羅織罪名(虛構罪
- 浮客的解釋 .謂四處漂泊的人。 南朝 宋 鮑照 《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别》詩:“旅雁方南過,浮客未西歸。” 唐 張繼 《晚次淮陽》詩:“浮客了無定,萍流 淮 海 間。” 唐 皇甫冉 《送蕭處士》詩:“長 河
專業解析
"羅浮客"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學色彩與文化意蘊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
本義:指代造訪羅浮山的人
- "羅浮"即指中國道教名山、嶺南勝地——羅浮山(位于今廣東省惠州市)。它由羅山與浮山合體而成,自古以奇峰怪石、飛瀑名泉、洞天奇景和道教宮觀著稱,是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 "客"在此處指訪客、遊人、旅居者。
- 因此,"羅浮客"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到訪或旅居羅浮山的人。這體現了其地理指向性。
-
引申義:象征求仙訪道、超然物外的修行者或隱士
- 羅浮山作為道教聖地,相傳是葛洪等著名道士煉丹修道、得道成仙之處(葛洪晚年隱居羅浮山,并在此逝世)。這使得羅浮山成為道教文化和仙山福地的象征。
- 受道教文化影響,"羅浮客"一詞常超越其地理意義,用來指代那些懷有求仙問道、隱逸山林志向的人。他們或為尋訪仙蹤,或為避世修行,或為體悟自然大道。此時的"羅浮客"已升華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着對超脫塵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例如,許多古代詩人以"羅浮客"自喻或指代同道中人,表達其高潔志趣或歸隱之思。
-
文學意象:承載文人雅士的隱逸情懷與精神寄托
- 在古典詩詞中,"羅浮客"是一個常見的意象。詩人常借此表達:
- 對仙境的向往:如蘇轼名句"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雖未直言"羅浮客",但流連忘返之情躍然紙上,後世常引此詩诠釋"羅浮客"的惬意。
- 隱逸避世的情懷:如唐代詩人李群玉《送隱者歸羅浮》中"春山杳杳日遲遲,路入雲峰白犬隨。兩卷素書留贳酒,一柯樵斧坐看棋。" 描繪的便是歸隱羅浮的閑適生活。
- 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象征着一種不慕名利、親近自然、追求内心甯靜與精神升華的生活方式。
"羅浮客"一詞,在地理上指代羅浮山的訪客;在文化内涵上,它象征着受道教文化影響的求仙修道者或向往隱逸生活的超脫之士;在文學傳統中,它已成為一個承載着文人雅士隱逸情懷、對精神自由與超凡境界追求的經典意象。其核心意蘊在于與仙山福地羅浮相關聯的出世情懷和高潔志趣。
參考來源:
- 關于羅浮山的地理、曆史地位及道教文化(如葛洪事迹):《中國道教名山大觀》、《惠州府志》、《神仙傳》(葛洪著)。
- 關于"羅浮客"在詩詞中的運用及意象分析:《全唐詩》、《蘇轼文集》、相關古典詩詞鑒賞辭典(如《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中涉及描寫羅浮山或隱逸主題的作品分析。
- 關于道教洞天福地體系:《雲笈七籤》等道教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羅浮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
文學典故中的含義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如滬江線上詞典),該詞最早指傳說中的梅花仙女。例如明代高啟《梅花》詩雲:“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此處“羅浮客”與“羅浮夢”典故相關,暗喻梅花化身的美人。
-
現代擴展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遊曆名勝古迹的旅行者,源自古代張羅浮遊曆名山的故事。此用法強調對自然風光的追求,常用于贊賞旅行者的勇氣與探索精神。
-
讀音與結構
發音為luó fú kè,屬偏正式合成詞,核心含義圍繞“客”展開,體現主體與場景的關系。
注意:兩種解釋的差異可能源于詞義演變。文學作品中多指向梅花仙子,而現代語境下更傾向旅行者。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并流不純草莽柴羸丑顇仇吾大卵石當曹電焰抵足而眠鬥升風旋電掣分路符教感悅诰封夫人彀弓鈎易鼓槌海拔行幾豪眉郊處擠進警迹人驚險片禁檢金雞石裾裾刻省睽合牢騷滿腹廉勇力不能及嶺腹遴汰龍缽淪退莫大衲裙青淩台青傷秦吉了勸募鵲巢鸠據曲制沙汏勝代神公十二辰堆壽星貪玩猥儒洿宮五角星[形]無所顯微枭禽西服躧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