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體之一。寫在他人著作後面,對他人著作有所說明或評論。如 宋 蘇轼 有《書〈曹孟德傳〉後》,為其濫觞。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清華園圖記》:“餘以 王君 韞齋 已有圖記在前,乃為書後雲。”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一文之後,有所題記,後人稱曰書後,亦或曰跋,則後序之變……跋與書後近似,然頗有别,大抵書後者意必抽於前文,事必引於原著。”
“書後”是一個漢語詞語,指附在他人著作末尾的說明性或評論性文章,屬于文體的一種。以下是詳細解釋:
“書後”指寫在他人著作末尾的文章,通常對作品内容進行補充說明、評論或表達讀後感想。其性質與“跋”相似,但更側重學術性讨論或批判性思考。例如可對原書論點提出補充、批評甚至反駁。
宋代蘇轼的《書〈曹孟德傳〉後》被視為“書後”文體的早期範例,這類文章由此逐漸形成固定文體。
現代出版物中,“書後”常見于學術專著、經典文獻再版等場景,例如學者對古籍校注本的考據補充,或專家對理論著作的批判性解讀。
《書後》是指書籍中的附錄部分,即書的主體内容之後的補充性信息。它通常包括作者的附言、緻謝、參考資料、參考文獻、注釋、索引等等。
《書後》的部首拆分為“言”和“十”。“言”是指字的聲音部分,“十”是指字的形狀部分。總共有8畫。
《書後》這個詞是現代漢語詞彙,沒有特定的來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書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書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演變,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體和筆畫,但總的來說,指代書籍中的附錄部分的意思是相似的。
1. 這本小說的《書後》部分解釋了作者創作的靈感來源。
2. 我在學習曆史時經常翻閱書的《書後》部分,以便深入了解其中的細節。
1. 書籍
2. 書頁
3. 書籤
4. 書店
5. 讀書
1. 附錄
2. 後記
3. 緻謝
4. 參考資料
5. 參考文獻
主體
正文
導言
前言
序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