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素冠的意思、素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素冠的解釋

(1).白色的帽子。古代遭兇喪事時所戴。《禮記·曲禮下》:“大夫、士去國,踰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 孔穎達 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離君,故其衣、裳、冠皆素,為兇飾也。”

(2).《詩·桧風·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 毛 傳:“庶,幸也;素冠,練冠也。”又《〈素冠〉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 毛 傳:“喪禮,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後因以“素冠”為對不能克盡孝道者的譏刺語。《晉書·顧和傳》:“吾在常日猶不如人,況今中心荒亂,将何以補於萬分,祇足以示輕忘孝道,貽素冠之議耳。”《北史·孝行傳序》:“斯乃詩人所以思素冠, 孔 門有以責衣錦也。” 宋 王禹偁 《記孝》:“古者大臣有喪,三年不呼其門。故 閔子 腰絰從公,《春秋》謂君使之非也,《素冠》之詩,疾之已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素冠"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典籍記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指未經染色的白色絲絹,引申為白色、樸素、無修飾。《說文解字》釋:"素,白緻繒也",強調其原色、質樸的特性。

  2. 指帽子,古代為身份與禮儀的象征。《禮記·冠義》載:"冠者,禮之始也",說明其社會規範性。

    合義:"素冠"即白色的帽子,特指喪禮中所戴的素色冠服。

二、典籍依據與文化内涵

  1. 喪禮标志

    《詩經·桧風·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栾栾兮",鄭玄箋注:"喪禮既祥祭而缟冠素纰",表明素冠是父母喪期滿一年(小祥祭)後所戴的喪冠。

  2. 孝道象征

    古代喪制中,素冠與"素衣""素韠"并稱"三素",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儀禮·喪服》規定,子女為父母守喪需"斬衰裳,苴绖、杖、絞帶,冠繩纓",其中喪冠以素麻制成,體現"居喪之禮,毀瘠不形"的孝道倫理。

  3. 引申意義

    後世文學中,"素冠"被賦予清貧守志的意象。如明代宋濂《送方生還甯海》詩"素冠藜杖白雲鄉",以素冠喻指隱士的高潔品格。

三、權威文獻佐證


結論:"素冠"是周代喪禮文化的典型符號,既指白色喪冠這一具體服飾,亦承載哀思、孝道與德行的深層文化意義。其釋義需結合古代禮制典籍與訓诂文獻,避免脫離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素冠”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素”指白色,“冠”為帽子,合指白色帽子。古代多用于兇喪場合,是守喪期間的重要服飾标志。

  2. 喪禮背景
    《禮記·曲禮下》記載,大夫、士離開故國時需穿戴素衣、素裳、素冠,以表哀悼。孔穎達注疏稱這類素色服飾為“兇飾”,象征對變故的悲痛。


二、文獻溯源

  1. 《詩經·桧風·素冠》
    詩中“庶見素冠兮,棘人栾栾兮”一句,毛傳解釋“素冠”為“練冠”(粗麻制成的喪冠),并指出此詩旨在諷刺當時社會孝道衰微,無法遵守守喪三年的禮制。

  2. 引申象征
    漢代《詩序》進一步強調,“素冠”成為批判薄葬風氣的文化符號,暗含對禮崩樂壞的譴責。


三、詞義演變

  1. 成語化用法
    現代漢語中,“素冠”偶被引申為品德高潔、不染世俗的象征,如形容人行為端正(提及)。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依據,可能是基于白色象征純潔的聯想。

  2. 使用注意

    • 古典文獻中的“素冠”多與喪禮相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 作為成語的用法較少見,多見于文學化表達。

“素冠”的核心含義為白色喪冠,承載古代喪禮文化及儒家孝道觀。其現代引申義雖存在,但需謹慎區分語境。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禮記》《毛詩注疏》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祥阿侄傍晌卑詞表裡山河痹濕側入赤鐵赤忠觸露春襟麤惡存入打死虎洞精多于二千石高頂帽各白隔離鍋簾豪棍和鐘槲栎儉省吉丢古堆井市迥闊觊望激飏開兵抗眉款狀連津龍檻珞琭露索賣租沒成捆名程名酒甯息女大難留盤馬匏笙藒車竊訾情竅宂糜三燕生硝身在曹營心在漢史閣收效束拘宿勤談情說愛五胡詳慮狹邪遊